ICT萬物論/打造物聯網生態系

【2017-10-18經濟日報】

美國線上創辦人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提出第三波數位革命的概念。他認為,從軍方與政府走入民間商用化的網際網路帶動第一波數位革命,打造出「資訊高速公路」;第二波則由Google、Amazon、臉書、Airbnb等服務軟體定義;第三波由「萬物聯網」揭幕,當醫療、教育、農業等各式各樣的硬體聯網後,第三波數位革命將不再集中於大廠,而是從邊陲發動的全球經濟革命。

現在正是台灣企業擁抱物聯網的大好時機。

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發展超過30年,相對少量多樣、客製化的工業電腦產業規模已達2,000至3,000億元,便是我們發展物聯網商機的硬體基礎。

未來物聯網的時代,軟體、平台與應用的重要性遠勝於硬體,但「物聯網」卻還是需要「物」作為基礎,硬體仍是不可或缺。

不過,第三波數位革命的驅動力來自「使用者的需求」,因此除了硬體之外,需要配合軟體進行多元更新和調整,連結新的生態系,打造新的產業鏈。

為什麼使用者需求將驅動產業鏈與生態系改變?

舉例來說,對於成功人士來說,眼鏡聯網需要的可能是商務社交,當和不同人見面時,眼鏡便能將對方的名片、上次會面的時間、地點與談話內容顯示在鏡面上;但對20歲單身女性而言,聯網眼鏡則可能結合交友軟體,協助她分析雙方配對的可能性,甚至建議配對成功的話題。

以上述兩種情境為例,兩種眼鏡的硬體也許相同、也或許各異,但背後的軟體、生態系、銷售通路、行銷手法、獲利模式則是大不相同。

因此,在第三波數位革命中,各行各業都可能因為將過去離線的硬體連上網,而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新商機。

然而,要將所有硬體聯網、蒐集資料、進行分析、迎合使用者需求,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以智慧工廠為例,第一步必須將每一站、每一台設備的數據擷取出來,連結到資訊平台做資料分析,用來預估設備壽命,計算最佳換修時機,做整體排程最佳化等;但工廠裡的上百台設備可能來自不同品牌、不同階段採購,聯網、整合、建立每台設備的共通資訊語言,往往就已耗費心力、曠日廢時,更何況一般工廠並沒有自己的資訊部門,幾乎不可能自己從零做起。

為了協助國內業者更快跨入物聯網領域,資策會打造「公版物聯網平台」,先以智慧製造為主題,和紡織業、PCB、工具機業者合作,提供基礎軟體模組,從資訊安全、資料管理儲存、裝置管理、資料分析、資料可視化、應用與服務管理等,讓系統整合業者、應用業者都能加以運用,加快建立小生態系的第一步。

資策會亦和汽車零組件業者,合作導入生產排程決策支援應用系統,每天人力排程工時從6至12小時縮短成只要30分鐘,每月提升排程效率達12倍以上;在台北港,也透過合作無線感測智慧貨櫃車輛調度作業,讓原本每小時搬運25至30個貨櫃,提升至近40個貨櫃。

現在只是公版物聯網平台的第一步,未來若能依此為基礎,結合國內業者需求建立智慧建築、智慧交通等平台,產學研持續合作,將能建立跨領域的創新人才,共同培養新一代的物聯網生態系,讓台灣無縫轉型升級,站穩第三波數位革命時代的發展契機。

(作者是資策會智慧系統研究所所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