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資訊室/2015.10.21/ David 】
攸關我國未來十年乃至三十年的「生產力4.0方案」正式啟動了。
先前報導見【對「生產力4.0計畫」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之建議】、【我國生產力4.0啟動 九年砸360億】、【生產力4.0推動目標與主軸策略分析】、【積極推動”生產力4.0發展方案”,打造下世代智慧台灣基盤】、【推動生產力4.0 翻轉台灣產業的順風車】、【行政院”生產力4.0”策略會議重點觀察(上)】、【行政院”生產力4.0”策略會議重點觀察(下)】、【毛揆:生產4.0發展方案 促進產業創新轉型】、【再論生產力4.0方案之OKR目標管理與KPI設定】、【我國生產力4.0 政院投入450億】、【從TAIROS大展來看台灣”生產力4.0”引領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等。
圖一、工業4.0
平心而論,對比於台灣其他大型方案推動,「生產力4.0方案」整體方案還是不錯的,包括目標是十年內可讓一個人領兩份薪水、完成三份工作。十年期計畫上路初期,將優先在工具機、3C、醫療、農業等七領域,導入物聯網、智慧機器人及大數據。也包括具體行動措施,涵蓋一、優化領航產業智慧供應鏈生態系統、二、催生新創事業、三、促進產品與服務國產化、四、掌握關鍵技術自主能力、五、培育實務人才、六、挹注產業政策工具等。
在此「生產力4.0方案」推動之初(自2015年10月開始),我們還是需要針對未來「生產力4.0方案」如何具體落實再一次討論。
近日,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台灣大學特聘教授張所鋐,也在經濟日報名家觀點提出觀點,內容值得進一步參考。在張所鋐教授文章中,他次提到台灣自行車產業A-Team的標竿學習(Benchmarking),並指出[1]:
我國政府所提生產力4.0方案,以新思維建構五大策略,包括鏈結先進工業國家、健全產業發展環境、催生出產業跨域服務團、發展產業創新營運模式與促進產業典範轉移,基於上述策略,成立生產力4.0跨域專家團,再針對重點產業籌組具「整合力」之跨域服務團,鎖定具備IT及自動化基礎之中堅企業,建置具「創新力」之示範場域(Demo Sites),學習A-Team精神促成生產力4.0供應鏈體系,進而帶動中小企業逐步升級轉型。
每個國家國情、文化與產業特性均有所不同,台灣不同於德國更不像中國大陸。因此,推動”工業4.0”的策略與方法也將有所不同。台灣將台灣版”工業4.0”取名為”生產力4.0”也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關於自行車產業A-Team的關鍵要素分析,建議讀者參考東海大學劉仁傑教授在2008年所編著出版之「共創-建構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新模式」一書[2]與「磨合共創型協力網絡的實踐與理論: 台灣自行車A-Team的個案研究」一文[3]。
劉仁傑教授將「磨合共創」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透過直接綿密溝通的互動方式,共同創造與常識不一樣的結構系統或子系統」。劉仁傑教授從台灣自行車A-Team的個案研究驗證了這個觀點,並提出台灣未來可採用「磨合共創型協力網路」取代先前電腦與筆電產業成功之「模組共生型協力網路」。
基於此,我們提出「生產力4.0方案」的關鍵成功要素在於「磨合共創」。「磨合共創」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組織與制度設計問題,因此如果沒有打造一「磨合共創」產業環境與氛圍,「生產力4.0方案」的執行成果可能會大折扣。
首先為何”生產力4.0”或”工業4.0”需要「磨合共創」,答案也很簡單,我們在先前多篇文章已多次討論”工業4.0”的關鍵在於整合,並且是以「提升顧客價值的方向整合」。
磨合就是《郭語錄》中「集合、整合、融合」之過程。共創就是共同創新與創造顧客價值。換言之,建立一「磨合共創型協力網路」成為關鍵。具體建議如下:
1. 台灣產業界間之”生產力4.0”聯盟是關鍵,如何讓這些聯盟採用「磨合共創型協力網路」也是關鍵。不僅僅是技術開發題目,更是聯盟型組織之設計問題。
2. 台灣研究機構間之”生產力4.0”聯盟也是關鍵,工研院如何和資策會合作,資策會如何和精密機械中心合作,工研院如何和金屬中心合作等都是關鍵。而且是真的合作,不是口頭上合作,肚子裡是競爭(也要同時合作與競合)。
3. 台灣學術單位間之”生產力4.0”聯盟也是關鍵。這屬於科技部範疇。
4. 台灣產業-學術-研究機構等多邊間的”生產力4.0”聯盟也是關鍵。
5. 台灣產業-學術-研究機構-政府等多邊間的”生產力4.0”聯盟也是關鍵。
6. 台灣產業-學術-研究機構-政府-人民等多邊間的”生產力4.0”聯盟也是關鍵。
7. 台灣產業-學術-研究機構-政府-人民與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間的”生產力4.0”聯盟也是關鍵。
總而言之,就是要合作,磨合共創。當然,合作與整合說起來簡單,執行上,我們也需要有耐心,一步一腳印的進行,建議讀者再次瀏覽【從集合、整合、融合看工業4.0發展道路圖】一文,包括:
- 產業的融合(或技術領域的融合)和組織融合所將面對的挑戰是相近的,都需要建立正確心態。如同我們在【加值島-談資源的整合與創新】一文所提,包括需建立開放心態與以跨越邊界與犧牲自己兩個方法進行整合。
- 建立開放的心態,即打開自己的大門(包括有形與無形),唯有先打開大門,整合的可能性方才存在。換言之,整合工作的前提是”外在動作”與”內在心態”上的開放,讓外界資訊可以進來,讓內部想法也可向外闡述。
- 兩個方法:跨越邊界與犧牲自己,其中跨越邊界就是”超出”自行原本習慣的領域,或是”做出”原本分內的工作。簡而言之,就是”有熱情”,負面一點說法就是”多管閒事”。
- 若以原本陰陽兩半圓(黑白)角度論,跨越邊界就是在原本白色半圓之上,”凸出”另外半個白色半圓。犧牲自己即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成功不必在我,亦即以完整團隊或是整合後的”完整圓”為目標,進而願意犧牲短時間的個體利益。
- 若以陰陽整合論,即是白色部分退一步,讓出半圓空間改黑色領域。此兩個整合方法,一進一退,一主動一被動,一獲利一損失,將原本兩個半圓蛻變成一個動態(整合與調和後)的陰陽。
「生產力4.0方案」的關鍵成功要素在於「磨合共創」,「磨合共創」包括「組織融合」與「產業技術融合」。上述整合融合心法,供有興趣想打造「世界級工業4.0解決方案(Industry 4.0 Solutions)」之台灣產官學研界參考。(2050字)
參考資料:
1. 張所鋐:推動生產力4.0 進軍國際舞台, http://udn.com/news/story/7238/ 1259859-名家觀點/推動生產力4.0-進軍國際舞台
2. 共創-建構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新模式, 劉仁傑等著, 遠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9
3. 2008, 磨合共創型協力網絡的實踐與理論: 台灣自行車A-Team的個案研究, 劉仁傑 & Brookfield, J., 出處:共創:建構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新模式(劉仁傑編), pp. 17-52.
文章來源: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1690
在充分發展機器人相關技術(包含IoT)、數據分析..等先端技術的產業風潮,大部分的業者甚至政府人員,都忽略了來自於人的智慧-整合的力量,就像劉教授的磨合共創論點,如果沒被重視,工業4.0到底還是成為台灣普遍中小企業的盲點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