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1作者 王明德】
工業4.0近年來成為全球製造業最重要的議題,各國政府也積極制定相關政策,不過各國工業環境的發展速度不一,是否要讓智慧化一步到位,業者就必須慎思,清華大學簡禎富教授近期就提出「工業3.5」概念,認為台灣應趁工業4.0上線前發展出工業3.0,作為現在到未來工業過渡時期的混合策略,而根據工研院調查,相較於其他先進工業大國同業,台灣製造業連工業3.0的自動化都不完整,尤其是中小企業多數仍停留半自動階段,然而智慧製造已是大勢所趨,在市場的強力競爭下,未來要免於被淘汰,工業4.0已非選擇題,而是答案只有要不要繼續生存的是非題。
雖然並非一次到位完成工業4.0建置,但要從工業2.5的半自動到3.0的自動化,乃至於3.5的準智慧化,對製造業者來說已是高難度挑戰,不過業者仍須逐步前進。
智慧化在製造業掀起巨大浪潮,不過在智慧化之前,工廠的自動化概念也不斷被重新定義,除了讓設備具有更完整、多元、巧妙的功能外,「最適化」、「擴充性」、「整合監控」,都是新世代製程的重要概念。
智慧製造乃至於智慧工廠,從製程、機台到系統維護,或者是全方位最適化、彈性擴充、生產整合監控,都是目前業界已有的製造解決方案。而「全方位製造系統」、「可重組製造系統」與「智慧維護系統」,這三類系統雖然不完全以智慧化技術作為主題,但已有「準智慧」的意味在內。做為準智慧製造的三大課題,這些系統的共同特徵,主要是大量運用「感測」、「軟體」與「網路」技術。
所謂的全方位製造系統觀念,指的是將複雜系統區分為數個自給自足的子系統,各子系統間藉由相互協調,以達成整體系統目標,並可以適應環境變化來調整系統群組態樣。由於現今製造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可歸納為「系統脆弱」及「變動成本昂貴」,為使製造系統更敏捷,同時降低變動成本,製造系統發展邁向具有「可重複性」、「可交換性」、「有適應力」以及高度「標準化」的建構模組,以因應環境的改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