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服務經濟 翻轉供應鏈版圖

【2014.10.01 工商時報 】

劉仁傑、陳國民

這可能是一場自瓦特蒸汽機革命後,最重要的製造業全面改革!過去逐成本而居的製造經濟,現在以驚人速度回流到高人力及土地成本的美國與日本,消費需求也往高階產品靠攏,將改造全球的製造經濟,朝以服務為核心的經營模式轉移,進而翻轉傳統由原物料到零組件的供應鏈版圖,製造業將從此更名「製造服務業」。

進入21世紀,全球呈現2個史無前例的特徵。

一是全球GDP 快速增長,從1990年代後期穩定的30兆美元,在2011年飆升到69兆美元;另一是多數產業都呈現商品供給過剩,企業環境調適的問題,產業價值鏈與功能面臨崩解。

麥肯錫與波士頓兩大顧問公司,分別以「產業流程再設計」(industrial process redesign)與「解構」(deconstruction)來形容。

產業價值鏈與功能的崩解,反映下列現象:

首先,跨產業製造服務業增多,如台積電、鴻海、聚陽;─結合原料與開發的「中間財企業」崛起,如Gore-Tex(特殊衣料)、Shimano(關鍵齒輪零組件)、英特爾(電腦核心處理器)等;─結合行銷、銷售與服務,整合顧客資料庫,進行顧客服務的顧客關係管理,成為新興管理領域。

此外,產業價值鏈功能崩解的最大特徵,是關注功能與功能的連結問題。

2000年以後,全球學習TPS(豐田生產體系)、精實系統的熱潮,是功能崩解的象徵。

豐田汽車在1970年代主張「後製程就是顧客」、「消除製程間的庫存」、「銷售的豐田」,很早便洞察此趨勢,貫徹製造服務化。

製造服務化分3部分

製造服務化包括製造管理、服務管理2個巨輪,大致區分為三大部分:

1.透過服務管道,提供顧客價值,包括顧客觀點的服務整合與開放性創新、巨量資料處理、服務本身的顧客價值。
2.透過製造管道,在供應鏈的開發製造過程即納入顧客需求、強化與顧客互動等,提供顧客價值。
3.有效整合製造、顧客與服務,以高階產品製造,強化對顧客服務、介面與場域的設計與擴張。

以往產品創新,多由研發部門設計新的產品開始,但服務思維的事業,以顧客價值為核心,服務創新不僅發生在研發,也常涵蓋顧客服務、銷售、公關企劃等部門,需真正了解使用者需求,才能提供所需價值。

更廣的服務涵蓋了產品售前對顧客需求的了解及提供滿足方案,銷售過程中對客戶的解說與協助判斷產品內涵對顧客的適合度,售後對客戶使用產品的支持,以擴大使用效果與價值。重視顧客在交易後於使用過程中創造價值,智慧型手機的開放式創新可做為參考。

智慧型手機提供類PC的平台及擴充埠,可安裝不同軟硬體獲取不同作用,進一步透過開放平台策略,讓眾多應用軟體(APP)專家等外部創新者運用,發展各式軟體達成不同功能,創造出原始產品功能外的加值。

例如,透過網路可直接進行通訊,不需與既有電信系統連接,形成另一個替代性體系,促成產業界線的模糊與競爭。

服務「顧客價值」非「服務加值」

供應商也能在銷售後,持續開放給眾多外部夥伴甚至使用者,進行新應用的開發,形成產品價值的延續與擴大。其效果是將買賣雙方關係拓展成多方關係,創值階段的時間範疇由交易前後延伸至產品壽命終了前,並有機會發展出新產品的概念與需求。

以「製造業回流美國」為例,就知道並非只有高精密產品才能在成本高昂地區製造,而是這麼做更貼近市場需求,以便快速反應。在客戶導向的考量下,「顧客價值」需從供應鏈及價值鏈的關聯著手,尤其是服務的價值,可做為發展高階產品製造業的參考。

高階產品製造中,因顧客更重視全生命週期的價值,而非僅交易時的價值交換,服務價值的比重相對提升。一旦價值降低,將不免落入成本競爭的價格戰。

已有業者朝向提供計畫性的檢修及預先安排的替換性修復,甚至到教導客戶建立預防保養能力等方案。除了可以有效減少搶修對雙方的不利影響,更可以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及可靠度,表現在高妥善率上,帶給客戶可預期、規畫的有效產能。

例如,聯強國際的服務即透過建立通路流通系統,同時服務多客戶的方式,分攤了客戶與自己的通路成本,有效解決品牌或代理商的困擾。

但是面對客戶也爭取通路環節的利潤時,這種角色卻會產生立場衝突。

高階產品製造強化顧客服務

高階產品製造的本意,是提供高價值的服務。例如,瑞士的強項是高精密度的工具機,製造出高精密度的零件,經由專精工匠手藝,組裝出高價值的儀器鐘錶等產品服務顧客,也維持從業人員的高生活水平。

成衣業的製造零售營運模式(SPA, Speciali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也已經成為支持4大美歐日流行服飾品牌,GAP、H&M、ZARA 與優衣庫(UNIQLO)的幕後推手。SPA的最大特徵是:不依賴預測流行,而是與製造商聯手,透過加速開發、試作、銷售展示等流程,達到測試、掌握與快速上市目標。

聚陽紡織專長製造,以服務品牌廠商,增強顧客的競爭力,成為顧客的獨特供應商為經營主軸。聚陽這樣既提升顧客價值,也展現供應商價值,具體反應在高毛利上。

聚陽從提供品牌商所需的成衣生產能量開始,逐漸布建全球高效率生產供貨體系、快時尚產品設計開發。從與客戶協同設計出發,培養品牌客戶認可的自我驗證能量,進展到將概念設計化為成品後提供客戶選擇,提升一次驗證成功的比例,爭取快速上市。

聚陽以對衣飾材料特性、流行時尚及生產流程的掌握,得以較低成本發展消費者喜愛的服裝,在雙方都可有效獲利的狀況下,加深品牌商對聚陽的依賴度。

另一案例是Panasonic的「Tough Book」產品,滿足特定市場區塊,以脫離泛用筆記型電腦紅海市場的激烈競爭,它透過防震、耐摔、耐高溫等特性,彰顯獨特價值。顧客的好評也擴散至有類似需求的市場區塊,獲取進一步收益。

介面、場域的設計與擴張

那麼,如何更深與更廣的了解顧客價值與需求?在新的製造經濟中,將愈來愈重視使用的介面。

產業與顧客的互動不只在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更須重視「互動介面」的設計,包括場域環境及互動方式,以更好的溝通提升廠商產出的效果。許多服務提供者與顧客接觸的場域擴大且互動模式多樣化,反映了製造服務化與高階產品製造的特質。

農業生技公司孟山都(Monsanto)早期鮮少與農戶直接互動,大多透過配銷商教導客戶採用公司的建議。後來它透過區域性農民組織與農民對話,教導農民適當的使用肥料及農藥,也透過經營意見領袖關係及回答農民問題的管道,形成一個互動系統。協助農民掌握氣候及土地狀況後,不僅銷售產品,進一步與農民達成契作收購及種植技術指導,提升產出的品質。

(本文摘自大雁文化新書《世界工廠大移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