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高值化布局 業者:盼政府補貼

【2014/11/10 聯合晚報】

中韓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台灣廠商營運很受傷,根據工研院IEK預估,若韓國企業之中韓FTA利用率為100%,未來三到五年台製造業產值衰退金額最高可達6500億元;若為40%,也有2600億元;在四大製造業業別中,化工業影響最大,金屬機電次之,工研院建議廠商應往高值化布局,包括發展高階原料、高精密產品,工具機廠商也已經「動起來」,對外購併,對內也組成聯盟來因應。

台灣廠商因產業與韓國重疊性高達六成以上,在包括石化、工具機、電子產業都存在競爭關係,因此中韓簽訂FTA,享有關稅優惠,也讓台廠產品相對失去競爭力。IEK經理陳志強表示,對於各產業衝擊已難避免,廠商需要走向高值化,同時,除了韓廠之外,大陸對於本土企業的培養,相關本土石化業等崛起,更是台廠也不可忽視的部分。

工研院組長王興毅表示,台灣很多機械廠規模較小,年營業額不到百億元,高值化受限規模問題;不過,政府經濟部每年會有4~5億元經費讓研究機構與廠商合作,開發新技術。他建議,相較於韓、日、歐廠銷售地分散,台廠過於集中於大陸市場,應該進行市場分散,建議赴東南亞國家做行銷,讓廠商產品提高知名度。

王興毅指出,整體來看,台工具機廠已經開始反應,對外購併,對內也組成聯盟,避開單打獨鬥,以團體戰爭取市場。

因應中韓FTA,工研院組長曾繁銘指出,台韓化工廠雙方產品規格、價格很接近,建議台廠在原料部分朝向高階的耐衝擊等發展,並與下游廠商緊密結合,以保持競爭力。

【台北報導】

中韓達成自由貿易協議(FTA),對於台灣石化、鋼鐵、機械、紡織、面板、玻璃等相關行業首先受到衝擊。國內的石化工會、工具機工會及石化業者普遍認為,衝擊是一定會,對於產業前景將是一大考驗。

今日塑化業者表示,韓國早就是石化大國,現在又有FTA壓力,業者只能加快西進或是到東協市場布局,降低FTA的衝擊;石化業者指出,韓國一直是石化大廠,原本出口就非常有競爭力,中國又是目前石化需求量大的國家,國內石化產業未來面臨的困境會愈來愈多,除了希望兩岸ECFA(兩岸經濟架構合作協議)能擴大範圍外,也希望在中韓正式簽FTA後,國內政策也能有相關的輔助及補貼政策。

工具機工會認為長期影響很大,影響多大,目前需要評估;和大集團董事長沈國榮則表示,機械高階產品出口稅率至少差10%-20%,這將是未來國內機械產業的最大考驗,期望政策能有相關的補貼政策。

沈國榮認為,中韓如果正式簽訂FTA,雖然國內也有ECFA,然而,ECFA 免稅的產品太少,對於國內機械產業的協助不大,目前高端機械產品都還沒有包含到ECF 裡面。估,中韓簽FTA,台灣機械產業的報關後的稅率至少會出現10%-20%差異。

業者表示,短期內,國內的高階機械業還有一、二年還有優勢,但是未來壓力會變大;廠商希望政府能針對FTA推出相關的退稅、或是減收稅率策略,減少FTA的衝擊;否則在競爭壓力下,廠商只能開始出走,到東協市場找生產基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