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誘惑、機會與挑戰

【2015/12/13 經濟日報社論】

當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逐漸轉型為世界市場,經濟動力也隨之大幅滑落。20年來依託對世界工廠出口中間財為主的台灣經濟,因中間財忽然失去出路,也立即失去動能,出口、投資、消費都一蹶不振,今年經濟成長率淪為1%保衛戰,其根源即在於此;若不能早日找到下一個世界工廠,打開原物料、零組件、工具機等中間財的出路,明年恐怕都難以見到曙光。

東協四國從自由貿易區快步走向經濟共同體,挾著多數成員國工資低廉、勞動力年輕且充沛的優勢,加緊消除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提高產品與服務的流動性之後,日漸具備接替中國大陸建立新一輪世界工廠的條件。因而包括台灣在內,亞洲幾個先進國家紛紛搶進這一個正要鳴笛起跑的新明星,要在其快速發展之初即先占一席之地。

事實上若論先見之明,台灣早在1993年即已大力推展「南向政策」,朝野攜手,積極向越南等東協國家輸出企業、資金與人才。然而20年前,大陸的世界工廠如日中天,而東協各國則篳路藍縷、百廢待興;台灣過早投入未見智慧,只有政治算計。不過那一群苦守寒窯20年的台商總算得見風水輪流轉,等到大陸世界工廠淡出的時刻,得以搶占新世界工廠的可能基地。也因此在大批外資蜂擁而來的初期,越南台商於數年之間都獨占鰲頭。惟近年來隨著星、日、韓等企業挾其政府的有力後盾大舉投入,台商節節敗退,目前已屈居第四。

但這樣的倒退,於此時刻,實與台灣的需求及實力背道而馳。台灣中間財產業失去大陸世界工廠之後,苦無出路;若東協果能成為下一個接班人,自當全力以赴,早日將其胃納擴增,以吸收更多台灣中間財出口,為台灣經濟找到新的依託。就此而言,我們的需求之迫切,遠勝他國。就實力而言,20年來台灣擔當大陸世界工廠的主要中間財輸入國,我們具備最佳條件為下一個世界工廠服務,而且大陸世界工廠自建立伊始,其主力即為台灣外移的廠商;這些台商在原有的世界工廠轉型之後已走投無路,勢必轉移到下一個世界工廠。但台商於新世界工廠萌芽之初,反而意興闌珊,節節敗退,不僅將機會拱手讓人,甚至拖累台灣經濟低迷難振。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日前親赴越南與其高層會談,要努力促成台灣保險業前往越南投入公共建設。近年來國內游資泛濫而投資機會難覓,許多建設資源也因公共建設停滯而投閒置散,正該由公部門登高一呼,整合民間資金及資源投入基礎建設需求孔急的越南等國,並可藉此機會為台商建立灘頭堡,助長其聲勢地位,再度取回領先優勢。

不過,大舉投入之前,還有幾個必須斟酌的問題。首先,東協十國之中,若干國家並無發展世界工廠的條件,如已高度發展的新加坡,依賴石油立國的汶萊,以及在上個世紀曾有幸短暫擔當世界工廠重任的泰國與馬來西亞等,由於其所得在十國之中已相對偏高,工業發展已達一定水準,在以工資低廉做為重要條件的世界工廠競逐之中,可能並非首選。其餘各國,若論工資偏低、開發程度落後,當以越南、印尼、緬甸、寮國、柬埔寨為主;但這些國家各有其問題。越南基礎建設落後,而越共政府近年來不遺餘力提高薪資,使其原先優勢正在削弱。其餘四國政權甫見轉折,其政治安定、政府效能、政策取向未見明朗,匆忙搶進,將面臨甚高風險。

其次,這五國人口合計不過4億人,其人口素質及工作態度與中國大陸相去甚遠;因此即使能承擔世界工廠重任,規模可能遠不及大陸世界工廠的三分之一;而且何日規模初具,亦在未定之天。因此,南方的確對今日的台灣充滿了誘惑,但既不能解眼前之急,量亦不如人意,還須另謀打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