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紅效應+中韓FTA夾擊 貨貿簽署應加速

【2015/12/22 工商時報】

大陸紫光集團大手筆砸下台幣688億元,宣布要取得國內矽品、南茂兩家封測大廠的股權。這是繼紫光入股台灣第三大封測廠力成25%股權後,再度插旗台灣封測業,而引發軒然大波。面對「紅色供應鏈」及「紅色資金」衝擊日益擴大及中韓FTA生效的共伴效應,不僅台灣的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紡織;甚至無數計的中小企業都可能面臨極大的威脅。因此,筆者以為,兩岸貨貿簽署不能等。

君不見,全球簽署自貿協定(FTA)風起雲湧,目前已簽署完成計有413個。坦然言,加入FTA都有其利與弊,但就國家總體發展考量而言,應是利大於弊。利是可透過關稅的減免而享受到公平競爭,進而提升產業競爭力;但開放後,對弱勢產業的衝擊難免,政府必須要有配套措施因應。

台灣為何要儘快與大陸簽貨貿協議?其一,台灣是海島型經濟,實難以仰賴內需消費及投資,出口自然成為支撐經濟的引擎。其二,台灣目前所簽署完成的FTA僅有7個,貿易覆蓋率只9.69%;台灣的貨貿產值在全球的競爭力也逐年下降。然而,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其工業產品有八成與台灣相近;且目前已和全球51國簽署並完成12個FTA,貿易覆蓋率達62.66%;特別是中韓FTA生效後,韓國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將很快的追過台灣。石化、面板、工具機、汽車四大產業占台灣對大陸出的四分之一,但平均要課5至15%的關稅,按此,又如何與韓國競爭?

據悉,國內面板廠華映,將近有3,000人放無薪假到明年底;另群創則呼籲通過貨貿協議,維持面板產業生計;韓國的電子、面板產業,在大陸的市占率都比台灣高,台灣若無積極作為,受害的將是產業及數以千計的員工生計。其三,大陸是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占出口比重達 27%(不含香港地區的12%);而且大陸已由過去的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及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全球各國都在搶這塊市場。其四,簽署貨貿,兩岸完成ECFA後續協商,才能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決心,對於往後與其他國家簽署單邊或多邊經貿合作,如TPP,RCEP絕對有相當助益。

有人質疑,兩岸簽署貨貿協議是圖利大財團,其實是不明就理。根據經濟部於2014年的統計,台灣出口至大陸的產品共計台幣4.63兆元(以下同),其中零關稅者計有3.49兆,占兩岸貿易額的74.49%;特別注意的是,其中ITA(資訊科技協定)內的項目就占了56.02%,這些零關稅項目集中於大企業,如半導體;除此,ECFA早收清單零關稅項目則占14.68%,其他項占4.79%;扣除零關稅部分,則有1.13兆元是要被課關稅,占兩岸貿易額24.51%;產品項目則高達數千項,占整體的8成4;而且大部分是中南部的中小企業。

舉例來說,台灣賣鞋子、帽子、傘、羽毛出口到大陸,平均要課近16.8%的關稅;農產品則面臨13.6%的平均關稅;石料、水泥、石棉等的平均關稅則有13%。

總計來看,台灣平均進口關稅為6.2%,而大陸卻高達9%;從兩岸農工產品稅率結構觀之,台灣有51.43%的產品項目稅率低於5%,零關稅項目占比達32.64%;大陸有56.58%的項目稅率介於5%到15%,零關稅項目僅15.95%而已,實為貿易的不公平。

平情而論,台灣產業並不缺技術,但卻需要大陸市場。大陸產業供應鏈已逐漸形成,台灣應儘速簽貨貿,積極卡位,藉大陸之勢,參與競合。對於受到衝擊產業,政府的配套措施應完善並且要說清楚,讓其心安;如政府於2010年編列982億,預為兩岸ECFA準備,但當時救濟對象以農業為主;另「因應貿易自由化調整支援條例」已於日前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擬成立100億基金.對象擴及產業內受損企業與員工,並針對較弱勢產,預先輔導其轉型、轉業(提供低率貸款、技術訓練)或退出經營,讓負面衝擊降至最低。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