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顧客式製造經濟的崛起

【2016.10.12 中時電子報】

中國聯想集團併購日本富士通PC事業訊息釋出,富士通股票連日上漲。這是日本PC產業繼2011年NEC併入聯想旗下之後的大事,日本產業界顯然已經務實面對。事實上,這背後不僅顯示了全球PC產業版圖底定,也說明顧客式製造經濟趨勢的崛起,對思考台灣產業未來饒富含意。

英國Gartner的資料顯示,2011年全球PC銷售量達3.65億台,2015年卻只剩下2.89億台。經營環境巨變,2015年度富士通PC事業部門虧損百億日圓、公司營業獲利率僅2.5%。最近兩年,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曾積極推動富士通、SONY與東芝三品牌的合併。

富士通的決策顯示,併入聯想比日本企業間的合併,來得穩定與單純。雖然看起來是日本PC產業的再陷一城,但從富士通田中達也社長致力於「IT服務化」變革觀點,算是朝向營業獲利率10%的變革目標,邁出重要的一步;用硬體換軟體,也又助於富士通中國大陸IT服務事業的擴張。

世界PC占有率約20%、全球第一的聯想集團,透過併購小型品牌、擴大規模,符合雙贏的原理。我們觀察到聯想集團繼續在PC事業追求規模經濟、性價比(Cost Performance)典範,對台灣PC產業並無啟發。

檢視日本市場,富士通併入聯想之後,日本在地品牌國內占有率將低於20%。然而,相對於日本各品牌的虧損累累,在日本占有率大約只有3%的Panasonic,卻一直是全球獲利率最高的PC品牌。Panasonic的Let’s Note與Tough Book是全球強固型電腦的代表,象徵著顧客價值典範、可持續經濟的崛起。

台灣代工的鼎盛與哀歌

亞洲經濟研究所川上桃子專研台灣筆電企業成長機制,新近著書《圧縮された產業發展》(編按:中文直譯:壓縮後的工業發展)(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廣被國際間討論。她分析2000年到2010年,台灣對PC產業,包括筆電、主機板等主要產品全球占有率從大約5成提高到94%,其中筆電代工率更達到97%。川上教授說基於台灣代工大廠有效聯手英特爾,在晶片開發的初期即共享知識,對品牌企業的產品開發與生產技術具備提案能力,在短期內與美日品牌企業型成三足鼎立,打破了追隨型產業發展的常識。其結果一方面協助英特爾吸收了品牌的附加價值,另一方面成為品牌企業不可或缺的夥伴,在能力競爭下大者恆大。

但是,台灣代工邁向鼎盛的同時,卻已經埋下了哀歌。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台灣攜帶型電腦外銷在2002年達到高峰,外銷超過1,280萬台。之後卻一路下滑,谷底是2010年的27.3萬台。換句話說,台灣筆電企業為了追求性價比與規模經濟,生產線已經全面外移。事實上,在台灣就業市場的僱用、資本市場的獲利,台灣PC產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每況愈下。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就在2010年以後,一種顧客式製造經濟悄悄崛起。雖然數目不大,以強固型電腦為中心,攜帶型電腦的外銷數量已經回升,2014-15兩年平均為72.2萬台,比谷底的2010年成長了164%。在這個過程,全球強固型電腦霸主Panasonic(松下)逐次強化台灣據點生產,2015年台灣中和廠生產數量已經追上日本神戶廠,對台灣的僱用與出口做出直接貢獻。

顧客價值典範才是台灣希望

作者在《世界工廠大移轉》(大寫)著書中首度披露台灣強固型電腦的競爭力,認為這象徵著從使用者觀點追求顧客價值典範的崛起。最近對於台日兩地機殼、背光觸控面板、印刷電路板、絕緣片、塑膠件等強固型電腦供應鏈的研究也顯示,這些能夠提供差異化零組件的廠商,規模非常多樣,從數十人到數萬人都有,共同特質是訂單安定、獲利穩定!

聯想追求性價比的規模經濟、Panasonic追求顧客價值的可持續經濟,不是何者為佳的問題。問題是何者有機會對台灣的產業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我們認為,顧客價值典範能夠發展解決方案事業(Solution Business),不僅適合強固型電腦產業,也能說明台灣高級自行車產業的崛起,以及為陷入困境的智慧機械帶來希望。

(劉仁傑東海大學教授、大阪市立大學客座教授)

(工商時報)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12000057-26020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