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5 月 2023

2023年TPS課程產學合作研討會

東海大學精實系統團隊連續33年開授TPS課程,近五年積極提倡精實智慧製造,主張結合顧客價值,擴大精實系統的實踐與智慧工具的應用,在產業界引起廣泛迴響。2020年以來全球掀起碳中和熱潮,各國紛紛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台灣製造業面臨非常巨大的壓力。我們認為實踐TPS的消除浪費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節能減碳;智慧科技的可視化潛力,在邁向精實企業與碳中和過程,卻仍然停留在篳路藍縷的階段。

旭鐵工是1941年創業的豐田汽車一階零件廠。2013年來自豐田、2016年接任社長的木村哲也,運用IoT技術,截至2022年底,繳出提升產能43%、年省勞務費用4億日圓、節約電力22%的成績。他並於2016年設立i Smart Technologies,提供軟硬體的銷售與諮詢,服務企業已超過200家。2018年獲頒日本經產省製造大賞,被認為是活用精實智慧製造貢獻中小企業的典範。

本研討會援例分享TPS課程年度合作成果,並聚焦在全球精實智慧製造的最前線,邀請木村哲也社長現身說法。

日程:2023年6月27日 13:30-17:30

  • TPS課程產學合作程成果發表

主持人:黃欽印教授 東海大學工程學院院長

  • 精實智慧製造最前線:從TPS出發的智慧製造與節能減碳

引言人:劉仁傑教授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

演講人:木村哲也社長 (旭鐵工株式會社 、 i Smart Technologies株式會社)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聯絡人:蘇柏源 suchong0504@gmail.com

地址:40799東海大學985信箱 (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電話:04-23594319 分機138 ; 0963-871907

  • 本活動須以企業為單位事前完成報名手續,歡迎洽詢。

產業追蹤/工具機業減碳 數位化扮要角

【2023-04-02 經濟日報】

全球持續溫室氣體排放,已顯著影響全球氣候與環境,並導致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繁出現,造成嚴重災害。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關注重要議題。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已成為許多國家中長期發展政策。國發會在2022年3月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作為後續政府與各界推動淨零排放的重要依據。

台灣工具機產值全球第七、出口值全球第五,為出口導向產業,出口值占我國產值七成以上。2022年1至11月台灣工具機出口前十大國家排序為中國大陸、美國、土耳其、越南、荷蘭、義大利、俄羅斯、印度、泰國、德國,其中美國及歐洲國家就占一半,美歐也是近年在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兩大議題上積極主導及布局的市場。未來我國工具機若想持續外銷至這些市場,減少產品製造與使用時所產生碳排放,將是業者面對的挑戰。

目前業者可朝遵循「碳盤查-ISO 14064-1」及「碳足跡-ISO 14067」兩大規範,作為企業減碳目標。工具機產業可分為整機業者及零組件業者,由於生產製造特性的差異,彼此要訂定的減碳目標也有所不同。

以「碳盤查-ISO 14064-1」為例,盤點的是企業營運生產所有相關耗能,零組件業者相對上就需承擔較大的製程段用電、耗材的碳排壓力,因為零組件業者的碳排放大多來自於範疇一(製程的直接碳排)與範疇二(能源使用的間接碳排);而整機業者主要碳排可能是來自範疇三(供應鏈與產品生命周期的間接碳排)。目前國內許多零組件業者大力推廣智慧化模組或系統級產品,除希望客戶能導入整機應用中,同時也可協助降低本身的製程碳排放問題。

從產品(工具機)全生命周期進行碳排放分析,分別會在生產製造、運輸、使用、除役回收過程產生碳排放。而目前典型工具機產品,在長達十至20年使用期間所產生的碳排放,大約占全生命周期的97%。因此對工具機業者來說,如何減少產品運作過程的能源消耗,就是降低全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關鍵。具體方法包括降低運動件重量,使用更節能的馬達及驅動器、冷卻器,以及透過數位化、智慧化工具,協助工具機使用者提高生產效能、良率,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經濟部技術處已攜手產研界,協助製造業與機械業降低碳排放。例如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發展「智慧製造永續管理解決方案」,開發公版聯網平台(NIP)與永續製造套件,在原有的公版聯網平台導入電力、能源、碳排放等即時監控軟硬體設備,協助國內製造業找出碳排放熱點並實現第一級數據品質盤查。其主要的碳排追蹤區塊包含「廠區碳排放管理」、「產品碳排放管理」、「供應鏈碳排放管理」等三大應用,串接碳足跡範疇一到範疇三。

「廠區碳排放管理」可彙整企業內各廠區、子公司的產線能耗、原料、用水及廢料等碳排放資訊,提供即時的碳排監控。「產品碳排放管理」則進一步整合產品物料清單(BOM表)、製造執行系統(MES)、企業資源規畫(ERP),從訂單投產到產品產出的過程,完整記錄產品在各階段的碳排及比例,可提供客戶綠色產品證明文件。「供應鏈碳排放管理」可整合異質系統/網路,透過應用程式開發介面(API)與上下游廠商平台串接,取得原物料編號、數量與碳足跡,建立完整的綠色生態系。

推動淨零排放已成為工具機與其他製造業要面對的挑戰。無論是第一批面臨衝擊的高耗能產業,還是其他製造業,從上市櫃公司到中小企業,都需要面對這波低碳革命浪潮。企業需要持續投資發展相應技術方案,以實現淨零排放目標,而數位化是減碳的重要路徑與關鍵成功要素。

從掌握機台/產線能耗、產品製程碳足跡,到找出改善能耗方向等一系列過程,都可借助能源管理軟體、雲端平台、人工智慧(AI)、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數位分身等新興技術來優化製程與良率,進而降低碳排放量、減少碳關稅壓力,並讓我國工具機能保有持續性競爭優勢。

產業追蹤/工具機產業迎春燕 四趨勢成形

【2023-04-09 經濟日報】

工具機為工業之母,而工具機技術,推動著工具機的進步,也支撐著工具機的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2年我國工具機業表現先熱後冷,上半年隨著各國經濟重啟,民間需求熱絡,製造業生產與投資活動增溫,延續2021年的市況表現不俗。然而下半年在美中科技戰、疫情、俄烏戰爭等多重國際趨勢影響下,加上原物料價格上漲產生的全球通膨、美國調升利率,對投資與製造業活動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日本工具機與我國具高度競爭關係,日圓持續貶值造成工具機產品價差縮小,也對我國工具機出口造成相當壓力。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統計,2022年我國工具機產值1,361億元,年成長4.0%。

展望2023年,由於全球仍面對不同的黑天鵝與灰犀牛,整體經濟以保守看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預測機構多認為主要國家經濟展望較2022年降低約0.5%至0.8%,而通貨膨脹導致貨幣政策的緊縮以及利率的調升,對投資與設備採購均有不利影響。

工研院預估,2023年台灣工具機產值為新台幣1,355億元,與2022年大致持平。由於全球仍面對各種變數,整體經濟以謹慎保守看待,但甫結束的台北國際工具機展,國際訂單相當熱絡,初步研判2023下半年經濟趨於穩定後、通膨獲得緩解、終端需求回升,我國工具機產業市況有機會迎來春燕。

在技術趨勢方面,根據觀察,2023年工具機主要有四大技術趨勢,第一、綠色與低碳化:淨零排放議題在全球持續熱議,企業在推動碳中和的過程中,不只從設計端就要開始規劃,產品在製造端也要調整,配合綠色製造。以工具機而言,其在用電量設計上,包括馬達、潤滑或冷卻等零組件,都要修改,這將是另一波商機。

第二、數位技術普及化:本趨勢首重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指在資訊化平台內類比物理實體、流程或者系統,類似實體系統在資訊化平台中的雙胞胎。借助於數位對映,可在資訊化平台上了解物理實體狀態,甚至可對物理實體裡面預定義的介面元件進行控制。

第三、製程複合化:多軸化(四軸或五軸)與複合加工是當前工具機重要發展趨勢。使用多種不同加工方式與積層製造等,對工件持續進行加工甚至是線上量測,其目的除可減少工件上下料時間,也避免因工件在不同機台間裝卸,導致加工精度變差。

第四、結合機器手臂發展:台灣工具機產業在全球占有一定地位,對於工具機整合機器手臂的應用一直都有很高的需求。透過機器手臂結合製程應用、解決終端使用者的痛點、提高整體系統效益,成為主要發展方向。加上近年疫情衝擊,許多企業加速調整生產策略,希望透過標準化、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的技術應用,快速完成遷廠、實現分散式製造,達到在地生產、減少物流和進出口成本的目標。

面對這樣的轉型浪潮,「靈活製程」是許多廠商的首要改造目標,因此帶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需求,國內多家工具機領導廠商也紛紛推出結合機器手臂的工具機整合應用解決方案。

根據MarketsandMarkets研究報告,202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規模將達到289億美元,其發展也從單一動作、重複性任務的簡單機器人,演變至具有部分自動化功能的高速機器人、組裝機器人、智慧協作機器人等。

從今年的台北國際工具機展可觀察,相較往年,有多家中小型廠商展出機械手臂與其他智慧倉儲等系統,以呈現自動化,迎合智慧製造趨勢,並填補益發嚴重的製造勞動力短缺問題,這也是目前工具機結合機器人/手臂最重要的發展驅動力。

雖然2023年全球經濟仍受許多變數影響,但危機也是轉機、更是商機所在,台灣應趁此之際,運用數位科技靈活適應市場與環境的變化,才能保持工具機產業的永續競爭力。

機械公會:Q2可望迎春燕

【2023-04-13 經濟日報】

台灣機械公會昨(12)日公布第1季機械設備出口值68.62億美元、年減21.8%;若以新台幣計價2,090.54億元、年減14.7%。公會樂觀預期,隨著各項指標展覽陸續登場,機械產業第2季可望迎來春燕,全年產值與出口值力拚與去年持平。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強調,機械設備3月出口值24.73億美元,年減21.6%,月增16.2%,終止連兩個月衰退。

他說,目前在北京展出的「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台灣有78家指標廠商參展,而展出前二天參觀人次較上屆增加逾二成,廠商反映洽談熱烈,可望為第2季挹注新的訂單動能。

魏燦文指出,大陸全面解封,經濟活動日趨熱絡,3月有「台北國際工具機展」,以及4月「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接連展出,可為工具機產業挹注不少商機,後續訂單發酵也可望帶動出口成長。

魏燦文說,去年下半年全球需求放緩、訂單下滑,因機械設備從接單到實際出口大約有三個月以上的遞延,因此今年第1季機械設備出口值明顯減少。

第1季台灣機械設備出口值前三大依序為檢量測設備10.97億美元、占比16.0%,年減1.4%;電子設備10.01億美元、占比14.6%,年減19.1%;工具機5.89億美元、占比8.6%,年減13.5%。

而第1季機械設備出口國前三大依序為美國17.24億美元、占比25.1%;大陸15.20億美元、占比22.1%;日本5.39億美元、占比7.9%。

魏燦文表示,在工具機產業部分,3月工具機出口1.84億美元,年減19.6%,但月增10%。檢量測設備與電子設備為我國機械出口前兩大,因基期較高,同比皆為負值,但出口值較前一月皆略為成長,顯示電子設備需求漸轉為穩定緩步回升。

半導體業期盼政府推國家戰略 專家:應以目標導向

【2023-04-15 中央社】

美、日、韓等國紛紛將半導體視為重要戰略物資,各國政府大力扶植半導體產業發展,台灣半導體業希望政府能夠推出國家級半導體戰略,當產業界的後盾。產業專家表示,產業戰略應以目標導向,依據目標安排妥適的資源。

IC設計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日前示警,台灣IC設計業未來面臨非常巨大的挑戰,政府應推出完整的台灣晶片法案。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發布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提出6大建言,包括擘劃與推動國家層級的半導體戰略、採取積極性的預算編列以強化推動力道、擴大培育IC設計人才並爭取海外人才、重新檢視外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政策、強化IC設計核心技術掌握與布局、以及協助業者整併與國際化以促進產業升級。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TSIA會員大會中指出,為維持台灣半導體產業長期競爭優勢,在基礎科學與前瞻研究部分,必須有更多鼓勵研發創新的經費與資源投入,同時發展產業生態系上游的關鍵自主技術,提高先進半導體設備與高階材料在台灣生產的能力。他建議政府應建構半導體產業生態圈。

對於半導體業界近期紛紛向政府提出建言,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認為,主要是產業界有感於各國大力扶植半導體業,未來可能產生的競爭壓力,同時面臨美中科技戰加劇,台灣面臨的地緣政治問題加重,除了業者持續強化自身的競爭力外,更需要政府在外在環境上給予最大的支持。

劉佩真表示,台版晶片法案或許可擴大扶植的對象,祭出更戰略性鞏固台灣第2大半導體供應國的政策,並確保與各國交流過程中防止關鍵技術流失,以回應業者的期待與疑慮。

劉佩真說,在面對半導體業存在供應鏈重組與競合的不確定性,台灣應維護自己的動能性以獲得同盟國的優勢,也需在進行海外策略性投資布局時,確保防止關鍵技術流失,同時排除國內生產的不利條件,力求半導體先進製程持續根留台灣。

另一方面,針對國內半導體供應鏈環節較弱的設備、材料等,應強化與美、歐、日等國合作,使此部分國產化比例能快速拉升。至於人才需求缺口、水電穩定的供應,也是國內半導體業界期望政府能給予相關協助的重點。

劉佩真表示,有鑑於台灣在資通訊、工具機、機械、塑化相關產業,具有極高的潛力能更高度的發揮與半導體產業間的綜效,政府更應掌握此契機,建構半導體相關供應鏈的產業生態圈,讓半導體產業持續扮演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引擎。

半導體業界人士說,當全世界都將半導體產業政策拉高到國家戰略層級,超脫經濟發展;基於動態競爭狀況,台灣應該要有長期且更全面性的產業大戰略。

業者表示,半導體產業戰略應以目標為導向,如希望達到多少的市占率或產值,依據目標安排妥適的水、電、人才等資源。半導體廠商不希望因未能做好長期規劃,造成資源排擠,成為其他產業的資源掠奪者。

業者指出,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及IC設計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3大支柱,其中,晶圓代工與封裝測試都居全球領先地位,IC設計為全球第2位,前有美國遙遙領先,後有中國緊追在後,處於比較不利的狀況。

業者認為,政府應盤點台灣在半導體產業各市場區隔中的優劣、勝算,並規劃策略;至於是將資源投入最有勝算的領域中,或是均分到各領域,有賴政府做最好的安排。

業者表示,台灣是半導體設備最大買主,設備供應商卻到新加坡設立亞太中心,政府應透過稅賦優惠,吸引半導體設備大廠來台設立據點,或擴大在台投資,除可就近支持台積電等半導體製造廠,強化競爭力,讓台灣半導體供應鏈更加完整,同時增加就業機會,並讓台灣的零組件、工具機及次系統等有機會進入半導體產業。

無薪假增1360人 製造業訂單不穩未看壞景氣

【2023-04-24 中央社】

勞動部今天公布最新減班休息(無薪假)人數,較上期增加1360人。勞動部分析,其中製造業就占875人,實施時間多為1到2個月,顯示出口訂單不穩,但業者未看壞整體景氣。

勞動部今天公布勞工行政主管機關通報因應景氣影響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事業單位計2044家,實施人數1萬4948人。較17日公布實施家數增加126家,人數增加1360人,多數事業單位實施人數在50人以下,實施期間多數為6個月以上。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新增實施人數中,製造業占875人,但沒有龍頭級廠商;其中實施規模較大的有1間半導體相關資訊電子工業廠商,實施人數約220人;1間工具機零組件廠商,實施人數約160人;另外還有2間橡膠製品業者,也各有100多人。

黃維琛分析,3月製造業實施減班休息總人數曾飆升破8000人,規模可比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後在4月初下降,不少業者選擇觀望訂單數量變化;而實施減班休息的廠商,則多僅協議實施1到2個月,未直接實施整季,顯示出口訂單不穩,但業者並未看壞整體景氣。

黃維琛指出,支援服務業部分也有新增45家、共300多人,但多是接續實施,且實施減班休息的天數多有下降,實施的旅行社數量也有逐月減少趨勢,「不用太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