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工具機相關新聞

工具機企業精實變革的輔導經驗

【整理:劉仁傑研究室】

2023年4月28日應經濟部工業局與台灣機械同業公會之邀請,劉仁傑教授在2023年度的TPS論壇,分享了2010年代輔導工具機企業的經驗。本文特別收錄當天演講的核心主張:TPS是一項可持續的實踐體系,輔導工作就像協同作戰,身兼傳教士、教練與導演,是具備一定節奏的時間序列挑戰。

劉教授從1991年2月從日本返國,旋即在東海大學開授TPS課程。結合2000年代TPS學習風潮與產業界期待,參加企業輔導工作。他生涯輔導過的企業中,輔導期間超過兩年且獲得具體成果的約有10家。包括1990年代的台中精機、2000年代的寶成國際、鈺齊國際、翔鑫堡、前垣紡織,以及2010年以來的崴立機電、上銀科技、矽品精密、力山工業與鋐基手工具。

他說,2011年春天第一次應邀到崴立機電視察演講,就提出欠缺標準、孤島林立、庫存多缺料多的問題。他認為這些台灣工具機企業現場的普遍現象,卻可能成為變革的沃土;他的輔導,就是從這個沃土出發的五個節奏性步驟。

  1. 尋得起爆點,半年要有成績。在認識生產節拍、7大浪費、工作價值等基本理念後,要找到起爆點,並在半年繳出成績。崴立的主軸、上銀的滑塊的單件流推動,都達成了從具體產效提升認識TPS發展潛力的起爆點效果。
  2. 誘導共鳴,奠定改善系統基礎。初嚐甜美的果實之後,就要致力於誘導共鳴,奠定改善系統基礎的工作。正因為這些工作比較費時,會出現了許多瓶頸,需要更多的同仁輪流貢獻,在維持整體士氣下進行基礎建構。
  3. 人才培育與改善機制的建構。發展好的流程與改善機制,才能夠持續改善。好的流程來自同仁的創意,好的機制不僅讓問題能夠被凸顯與改善,甚至能夠防止再發,同時達到人才培育效果。
  4. 經營者責無旁貸的改善領導。他引經據典指出,經營者在企業變革期的一種責無旁貸,領導改善的角色。他並用人本工作模式,誘導經營者學習TPS的人性尊重與授權,以及定義企業的「理想」,促使同仁用熱情來實現。
  5. 追求高附加價值才是王道。最後他強調,讓能力轉為獲利、理解顧客價值的重要。認為精實產品開發與精實客製化,將成為TPS可持續實踐的新思維,也是讓組織留住人才、持續充滿活力的關鍵。

陸廠崛起 機械業接單不如預期

【2023-05-28 工商時報】

兩岸關係緊張,大陸工具機業趁疫情期間練兵,多家陸資工具機廠在4月北京登場的中國國際機床展,競相展出五軸機,還開發出泛用型控制器,減少對日、德控制器業者依賴,與此同時,新台幣也由貶轉升,台灣機械業近期接單明顯不如預期熱絡。

業者透露,台海緊張情勢持續升高的報導,讓許多國外買主對地緣政治影響憂心忡忡,向台灣採購設備或零件時,多少有些顧慮。加上年初新台幣由貶轉升,對美元匯價突破31元大關,工具機業者報價與日本廠商報價拉近,甚至部分日本工具機廠削價搶單,報價更低,讓台灣工具機業者很難搶到訂單。

大陸疫情解封後,台灣工具機廠及傳動系統元件業,來自電動車及電池等新能源產業訂單顯著增長。北京國際機床展後,情勢丕變,亞崴等多家工具機廠最近感受到大陸下單有趨緩的現象,不如年初熱絡,特別是生產泛用機型的台灣工具機廠接單更慘。

多家不願意具名的工具機廠負責人坦言,大陸廠商在北京國際機床展秀出五軸機設計及功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大幅拉近與台廠差距,已是不可忽視勁敵。

工具機展 明年3月登場

【2023-05-16 經濟日報】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昨日宣布,「第八屆台灣國際工具機展(TMTS)」將於明年3月27日至31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辦,友嘉、東台、程泰、上銀、永進、台中精機等大廠參展,使用4,500個攤位。

工具機公會指出,為拓展工具機產業增加外銷實績,工具機公會、外貿協會、台灣機械公會已達成三方共識,往後單數年舉辦台北國際工具機展,雙數年舉辦台灣國際工具機展,因此台灣每年都會舉辦國際性的工具機展覽。

工具機公會表示,由於2024年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尚未完工啟用,因此TMTS 2024確定在台北舉辦,南港展覽一館及二館全館使用,兩大展館總展示面積近8萬平方公尺。

因應產業發展趨勢,該屆展覽主題定調為「雙軸智造永續未來」,聚焦在數位轉型及綠色轉型兩大主軸,以呼應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並鼓勵參展商展出相關先進產品和解決方案。

公會指出,其中「數位轉型」的五大展覽元素包括工廠智慧化、數據分析與雲端計算、智慧聯網、數位雙生/人機協作以及區塊鏈技術。透過這些技術,可以實現生產流程的自動化、數據分析、生產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

「綠色轉型」的五大展覽元素包括智慧節能、環境認證、資源再利用、綠色供應鏈以及永續產品設計。這些元素可助企業實現綠色生產、降低能耗、減少資源浪費、推動整個供應鏈的綠色轉型,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連九跌 台灣機械4月出口年減15%

【2023-05-10 工商時報】

台灣機械工業公會9日公佈,4月機械出口值25.52億美元、年減15.2%,以新台幣計776.87億元、年減10.4%,這是台灣機械出口值連續第九個月負成長。累計前四月機械出口值94.14億美元、年減20.1%,以新台幣計2,867.35億元、年減13.6%。其中,工具機4月出口值2.34億美元、年減7.75%;前四月出口值8.23億美元、年減11.9%。

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指出,台灣機械出口受全球經濟景氣不佳影響,從去年8月以來連續九個月負成長。不過,4月出口值月增3.2%,出口金額逐月遞增,負成長幅度也逐漸縮小,顯示出口動能逐漸恢復中。

魏燦文表示,美國、大陸是台灣機械出口前兩大市場,2021年對大陸出口占比30.9%,去年下滑至25.9%,今年前四月降至23.0%的新低點。2021年對美出口占比22.2%,去年上升至25.6%,今年前四月對美國出口值年減26.1%、占比降至24.7%。顯示地緣政治因素、美國經濟發展不明,對台灣機械出口造成明顯影響。

魏燦文指出,全球製造基地轉移產生許多新商機,也因地緣政治影響造成部分出口減少,但智慧化與低碳化是國際製造業重要發展趨勢,具智慧與節能的設備為未來國際競爭力之所在,台灣機械設備已完成先期布局,未來仍有利台機械設備出口成長。

產業追蹤/工具機業減碳 數位化扮要角

【2023-04-02 經濟日報】

全球持續溫室氣體排放,已顯著影響全球氣候與環境,並導致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繁出現,造成嚴重災害。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關注重要議題。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已成為許多國家中長期發展政策。國發會在2022年3月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作為後續政府與各界推動淨零排放的重要依據。

台灣工具機產值全球第七、出口值全球第五,為出口導向產業,出口值占我國產值七成以上。2022年1至11月台灣工具機出口前十大國家排序為中國大陸、美國、土耳其、越南、荷蘭、義大利、俄羅斯、印度、泰國、德國,其中美國及歐洲國家就占一半,美歐也是近年在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兩大議題上積極主導及布局的市場。未來我國工具機若想持續外銷至這些市場,減少產品製造與使用時所產生碳排放,將是業者面對的挑戰。

目前業者可朝遵循「碳盤查-ISO 14064-1」及「碳足跡-ISO 14067」兩大規範,作為企業減碳目標。工具機產業可分為整機業者及零組件業者,由於生產製造特性的差異,彼此要訂定的減碳目標也有所不同。

以「碳盤查-ISO 14064-1」為例,盤點的是企業營運生產所有相關耗能,零組件業者相對上就需承擔較大的製程段用電、耗材的碳排壓力,因為零組件業者的碳排放大多來自於範疇一(製程的直接碳排)與範疇二(能源使用的間接碳排);而整機業者主要碳排可能是來自範疇三(供應鏈與產品生命周期的間接碳排)。目前國內許多零組件業者大力推廣智慧化模組或系統級產品,除希望客戶能導入整機應用中,同時也可協助降低本身的製程碳排放問題。

從產品(工具機)全生命周期進行碳排放分析,分別會在生產製造、運輸、使用、除役回收過程產生碳排放。而目前典型工具機產品,在長達十至20年使用期間所產生的碳排放,大約占全生命周期的97%。因此對工具機業者來說,如何減少產品運作過程的能源消耗,就是降低全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關鍵。具體方法包括降低運動件重量,使用更節能的馬達及驅動器、冷卻器,以及透過數位化、智慧化工具,協助工具機使用者提高生產效能、良率,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經濟部技術處已攜手產研界,協助製造業與機械業降低碳排放。例如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發展「智慧製造永續管理解決方案」,開發公版聯網平台(NIP)與永續製造套件,在原有的公版聯網平台導入電力、能源、碳排放等即時監控軟硬體設備,協助國內製造業找出碳排放熱點並實現第一級數據品質盤查。其主要的碳排追蹤區塊包含「廠區碳排放管理」、「產品碳排放管理」、「供應鏈碳排放管理」等三大應用,串接碳足跡範疇一到範疇三。

「廠區碳排放管理」可彙整企業內各廠區、子公司的產線能耗、原料、用水及廢料等碳排放資訊,提供即時的碳排監控。「產品碳排放管理」則進一步整合產品物料清單(BOM表)、製造執行系統(MES)、企業資源規畫(ERP),從訂單投產到產品產出的過程,完整記錄產品在各階段的碳排及比例,可提供客戶綠色產品證明文件。「供應鏈碳排放管理」可整合異質系統/網路,透過應用程式開發介面(API)與上下游廠商平台串接,取得原物料編號、數量與碳足跡,建立完整的綠色生態系。

推動淨零排放已成為工具機與其他製造業要面對的挑戰。無論是第一批面臨衝擊的高耗能產業,還是其他製造業,從上市櫃公司到中小企業,都需要面對這波低碳革命浪潮。企業需要持續投資發展相應技術方案,以實現淨零排放目標,而數位化是減碳的重要路徑與關鍵成功要素。

從掌握機台/產線能耗、產品製程碳足跡,到找出改善能耗方向等一系列過程,都可借助能源管理軟體、雲端平台、人工智慧(AI)、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數位分身等新興技術來優化製程與良率,進而降低碳排放量、減少碳關稅壓力,並讓我國工具機能保有持續性競爭優勢。

產業追蹤/工具機產業迎春燕 四趨勢成形

【2023-04-09 經濟日報】

工具機為工業之母,而工具機技術,推動著工具機的進步,也支撐著工具機的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2年我國工具機業表現先熱後冷,上半年隨著各國經濟重啟,民間需求熱絡,製造業生產與投資活動增溫,延續2021年的市況表現不俗。然而下半年在美中科技戰、疫情、俄烏戰爭等多重國際趨勢影響下,加上原物料價格上漲產生的全球通膨、美國調升利率,對投資與製造業活動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日本工具機與我國具高度競爭關係,日圓持續貶值造成工具機產品價差縮小,也對我國工具機出口造成相當壓力。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統計,2022年我國工具機產值1,361億元,年成長4.0%。

展望2023年,由於全球仍面對不同的黑天鵝與灰犀牛,整體經濟以保守看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預測機構多認為主要國家經濟展望較2022年降低約0.5%至0.8%,而通貨膨脹導致貨幣政策的緊縮以及利率的調升,對投資與設備採購均有不利影響。

工研院預估,2023年台灣工具機產值為新台幣1,355億元,與2022年大致持平。由於全球仍面對各種變數,整體經濟以謹慎保守看待,但甫結束的台北國際工具機展,國際訂單相當熱絡,初步研判2023下半年經濟趨於穩定後、通膨獲得緩解、終端需求回升,我國工具機產業市況有機會迎來春燕。

在技術趨勢方面,根據觀察,2023年工具機主要有四大技術趨勢,第一、綠色與低碳化:淨零排放議題在全球持續熱議,企業在推動碳中和的過程中,不只從設計端就要開始規劃,產品在製造端也要調整,配合綠色製造。以工具機而言,其在用電量設計上,包括馬達、潤滑或冷卻等零組件,都要修改,這將是另一波商機。

第二、數位技術普及化:本趨勢首重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指在資訊化平台內類比物理實體、流程或者系統,類似實體系統在資訊化平台中的雙胞胎。借助於數位對映,可在資訊化平台上了解物理實體狀態,甚至可對物理實體裡面預定義的介面元件進行控制。

第三、製程複合化:多軸化(四軸或五軸)與複合加工是當前工具機重要發展趨勢。使用多種不同加工方式與積層製造等,對工件持續進行加工甚至是線上量測,其目的除可減少工件上下料時間,也避免因工件在不同機台間裝卸,導致加工精度變差。

第四、結合機器手臂發展:台灣工具機產業在全球占有一定地位,對於工具機整合機器手臂的應用一直都有很高的需求。透過機器手臂結合製程應用、解決終端使用者的痛點、提高整體系統效益,成為主要發展方向。加上近年疫情衝擊,許多企業加速調整生產策略,希望透過標準化、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的技術應用,快速完成遷廠、實現分散式製造,達到在地生產、減少物流和進出口成本的目標。

面對這樣的轉型浪潮,「靈活製程」是許多廠商的首要改造目標,因此帶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需求,國內多家工具機領導廠商也紛紛推出結合機器手臂的工具機整合應用解決方案。

根據MarketsandMarkets研究報告,202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規模將達到289億美元,其發展也從單一動作、重複性任務的簡單機器人,演變至具有部分自動化功能的高速機器人、組裝機器人、智慧協作機器人等。

從今年的台北國際工具機展可觀察,相較往年,有多家中小型廠商展出機械手臂與其他智慧倉儲等系統,以呈現自動化,迎合智慧製造趨勢,並填補益發嚴重的製造勞動力短缺問題,這也是目前工具機結合機器人/手臂最重要的發展驅動力。

雖然2023年全球經濟仍受許多變數影響,但危機也是轉機、更是商機所在,台灣應趁此之際,運用數位科技靈活適應市場與環境的變化,才能保持工具機產業的永續競爭力。

機械公會:Q2可望迎春燕

【2023-04-13 經濟日報】

台灣機械公會昨(12)日公布第1季機械設備出口值68.62億美元、年減21.8%;若以新台幣計價2,090.54億元、年減14.7%。公會樂觀預期,隨著各項指標展覽陸續登場,機械產業第2季可望迎來春燕,全年產值與出口值力拚與去年持平。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強調,機械設備3月出口值24.73億美元,年減21.6%,月增16.2%,終止連兩個月衰退。

他說,目前在北京展出的「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台灣有78家指標廠商參展,而展出前二天參觀人次較上屆增加逾二成,廠商反映洽談熱烈,可望為第2季挹注新的訂單動能。

魏燦文指出,大陸全面解封,經濟活動日趨熱絡,3月有「台北國際工具機展」,以及4月「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接連展出,可為工具機產業挹注不少商機,後續訂單發酵也可望帶動出口成長。

魏燦文說,去年下半年全球需求放緩、訂單下滑,因機械設備從接單到實際出口大約有三個月以上的遞延,因此今年第1季機械設備出口值明顯減少。

第1季台灣機械設備出口值前三大依序為檢量測設備10.97億美元、占比16.0%,年減1.4%;電子設備10.01億美元、占比14.6%,年減19.1%;工具機5.89億美元、占比8.6%,年減13.5%。

而第1季機械設備出口國前三大依序為美國17.24億美元、占比25.1%;大陸15.20億美元、占比22.1%;日本5.39億美元、占比7.9%。

魏燦文表示,在工具機產業部分,3月工具機出口1.84億美元,年減19.6%,但月增10%。檢量測設備與電子設備為我國機械出口前兩大,因基期較高,同比皆為負值,但出口值較前一月皆略為成長,顯示電子設備需求漸轉為穩定緩步回升。

半導體業期盼政府推國家戰略 專家:應以目標導向

【2023-04-15 中央社】

美、日、韓等國紛紛將半導體視為重要戰略物資,各國政府大力扶植半導體產業發展,台灣半導體業希望政府能夠推出國家級半導體戰略,當產業界的後盾。產業專家表示,產業戰略應以目標導向,依據目標安排妥適的資源。

IC設計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日前示警,台灣IC設計業未來面臨非常巨大的挑戰,政府應推出完整的台灣晶片法案。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發布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提出6大建言,包括擘劃與推動國家層級的半導體戰略、採取積極性的預算編列以強化推動力道、擴大培育IC設計人才並爭取海外人才、重新檢視外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政策、強化IC設計核心技術掌握與布局、以及協助業者整併與國際化以促進產業升級。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TSIA會員大會中指出,為維持台灣半導體產業長期競爭優勢,在基礎科學與前瞻研究部分,必須有更多鼓勵研發創新的經費與資源投入,同時發展產業生態系上游的關鍵自主技術,提高先進半導體設備與高階材料在台灣生產的能力。他建議政府應建構半導體產業生態圈。

對於半導體業界近期紛紛向政府提出建言,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認為,主要是產業界有感於各國大力扶植半導體業,未來可能產生的競爭壓力,同時面臨美中科技戰加劇,台灣面臨的地緣政治問題加重,除了業者持續強化自身的競爭力外,更需要政府在外在環境上給予最大的支持。

劉佩真表示,台版晶片法案或許可擴大扶植的對象,祭出更戰略性鞏固台灣第2大半導體供應國的政策,並確保與各國交流過程中防止關鍵技術流失,以回應業者的期待與疑慮。

劉佩真說,在面對半導體業存在供應鏈重組與競合的不確定性,台灣應維護自己的動能性以獲得同盟國的優勢,也需在進行海外策略性投資布局時,確保防止關鍵技術流失,同時排除國內生產的不利條件,力求半導體先進製程持續根留台灣。

另一方面,針對國內半導體供應鏈環節較弱的設備、材料等,應強化與美、歐、日等國合作,使此部分國產化比例能快速拉升。至於人才需求缺口、水電穩定的供應,也是國內半導體業界期望政府能給予相關協助的重點。

劉佩真表示,有鑑於台灣在資通訊、工具機、機械、塑化相關產業,具有極高的潛力能更高度的發揮與半導體產業間的綜效,政府更應掌握此契機,建構半導體相關供應鏈的產業生態圈,讓半導體產業持續扮演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引擎。

半導體業界人士說,當全世界都將半導體產業政策拉高到國家戰略層級,超脫經濟發展;基於動態競爭狀況,台灣應該要有長期且更全面性的產業大戰略。

業者表示,半導體產業戰略應以目標為導向,如希望達到多少的市占率或產值,依據目標安排妥適的水、電、人才等資源。半導體廠商不希望因未能做好長期規劃,造成資源排擠,成為其他產業的資源掠奪者。

業者指出,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及IC設計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3大支柱,其中,晶圓代工與封裝測試都居全球領先地位,IC設計為全球第2位,前有美國遙遙領先,後有中國緊追在後,處於比較不利的狀況。

業者認為,政府應盤點台灣在半導體產業各市場區隔中的優劣、勝算,並規劃策略;至於是將資源投入最有勝算的領域中,或是均分到各領域,有賴政府做最好的安排。

業者表示,台灣是半導體設備最大買主,設備供應商卻到新加坡設立亞太中心,政府應透過稅賦優惠,吸引半導體設備大廠來台設立據點,或擴大在台投資,除可就近支持台積電等半導體製造廠,強化競爭力,讓台灣半導體供應鏈更加完整,同時增加就業機會,並讓台灣的零組件、工具機及次系統等有機會進入半導體產業。

無薪假增1360人 製造業訂單不穩未看壞景氣

【2023-04-24 中央社】

勞動部今天公布最新減班休息(無薪假)人數,較上期增加1360人。勞動部分析,其中製造業就占875人,實施時間多為1到2個月,顯示出口訂單不穩,但業者未看壞整體景氣。

勞動部今天公布勞工行政主管機關通報因應景氣影響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事業單位計2044家,實施人數1萬4948人。較17日公布實施家數增加126家,人數增加1360人,多數事業單位實施人數在50人以下,實施期間多數為6個月以上。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新增實施人數中,製造業占875人,但沒有龍頭級廠商;其中實施規模較大的有1間半導體相關資訊電子工業廠商,實施人數約220人;1間工具機零組件廠商,實施人數約160人;另外還有2間橡膠製品業者,也各有100多人。

黃維琛分析,3月製造業實施減班休息總人數曾飆升破8000人,規模可比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後在4月初下降,不少業者選擇觀望訂單數量變化;而實施減班休息的廠商,則多僅協議實施1到2個月,未直接實施整季,顯示出口訂單不穩,但業者並未看壞整體景氣。

黃維琛指出,支援服務業部分也有新增45家、共300多人,但多是接續實施,且實施減班休息的天數多有下降,實施的旅行社數量也有逐月減少趨勢,「不用太操心」。

數位轉型下的工具機發展趨勢

【2023-03-12 聯合新聞網】

製造業的數位能力變強、體質變佳,就能連帶提升供應鏈韌性。對於工具機產業來說,正好趁此機會透過數位轉型提升營運效能,加速布局差異化產品,以維持競爭優勢,靜待寒冬過去。

疫情未歇,2022年在俄烏戰爭、通膨、原物料上漲、升息等黑天鵝的干擾下, 原來預估可成長20%的台灣工具機銷售量從第三季開始逐步下修,成長幅度僅剩9%。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永進機械總經理陳伯佳指出,2023年全球工具機預估產值約841億美元,消費額約794億美元,年減3%-6%;台灣工具機產值與出口預估額分別為40億美元及32億美元。2023年全球工具機產值下滑,即使台灣整體呈微幅上升,幅度也僅約5%。

「衰退」是2023年全球產業代表字。不只工具機產業喊出「寒冬至」,2022年下半年起半導體、面板、記憶體等科技產業早已成為重災區,為庫存去化問題傷神,就連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也在法說會中指出,2023年全年記憶體之外的半導體產業下滑4%,晶圓代工產業則下滑3%;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認為,今年晶圓代工除台積電外,多數公司衰退幅度可能在8%-12%。

除了景氣下行,另有一股趨勢加速進行中。疫情引爆供應鏈危機,加速疫後全球供應鏈重組腳步,為壓低成本,製造業多年來拉長供應鏈策略逐漸朝短鏈模式邁進,連帶影響研發、產銷、庫存、物流,而長鏈到短鍊得以成功過渡,需仰賴科技與數位化。換言之,製造業的數位能力變強、體質變佳,就能連帶提升供應鏈韌性。雖然景氣冷,對於工具機產業來說,正好趁此機會透過數位轉型提升營運效能,加速布局差異化產品,以維持競爭優勢,蹲低為跳遠,靜待寒冬過去。

事實上,數位轉型-智慧製造也是製造業前進工業4.0的必經之路,業者必須跳脫大規模、低成本的製造思維,從客製化、高附加價值甚至少量多樣高單價著手,不論是運營模式或製造現場都要導入數位思維與做法,才能走在正確的趨勢上,維持競爭動能。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TMBA)從2021年起與精機中心(PMC)及軟體服務業者、會員廠商合作,推廣智慧製造SaaS微服務,將單一應用程式劃分為多個獨立的小型服務程序,藉由雲端智慧模組提供加值服務,協助金屬加工業者克服系統整合、軟體開發能量不足等問題。SaaS微服務是數位轉型的精緻化表現,具備敏捷、滾動式更新和無限彈性擴充等特性,利用應用程式介面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進行溝通,容易分解與組合,快速堆疊所需情境,各廠商可以跨平台整合與溝通,因此能有效解決生產現場最常發生的設備故障診斷與生產最佳化等問題,協助企業落實智慧製造及數位轉型。

此外,「TIMTOS x TMTS 2022工具機展」中,工研院與經濟部等多家法人聯合展出高智能國產五軸加工控制解決方案、五軸加工機主軸動態負載感測方案、智慧機械雲、減速機智慧化動力組件與先進雷射應用技術等28項技術成果,提供台灣工具機產業多種數位轉型解決方案,從控制器、減速機、感測方案到雲平台,力促「製造業服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