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原喜代和
IoT不僅運用在大企業,最近有愈來愈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使用,有許 多實例可以向大家介紹。2017年的8月號MA雜誌中,我介紹了工業4.0 (Industry 4.0)與IoT的發展情況,經過了一年半後,有了更大的變化, 這次就以日本中小企業所進行的事例為中心,向大家介紹IoT的最新動向。
文/桑原喜代和
IoT不僅運用在大企業,最近有愈來愈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使用,有許 多實例可以向大家介紹。2017年的8月號MA雜誌中,我介紹了工業4.0 (Industry 4.0)與IoT的發展情況,經過了一年半後,有了更大的變化, 這次就以日本中小企業所進行的事例為中心,向大家介紹IoT的最新動向。
【2013.10.30 經濟日報】文/劉仁傑
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是指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採取企業經營模式的事業體。諾貝爾獎得主尤維斯在孟加拉設立的鄉村銀行、日本政府推動的特例子公司,被譽為是亞洲社會企業的代表,受到全球的關注。
鄉村銀行與日本特例子公司的實踐說明,成功的社會企業兼具社會使命、事業經營與創新,不僅迥異於追求獲利的一般企業,亦不同於NPO(非營利組織)與NGO(非政府組織),提供了擴大僱用的社會問題解決模式。
勞委會近年積極引進日本特例子公司制度,推動企業進用身心障礙者,今年國際研討會將在11月12、13日舉行。
助弱勢 擴大輔導就業
去年秋天勞委會首次舉辦「日本企業進用身心障礙者特例子公司模式研討會」,邀請日本產、官、學代表來台,分享在日本實踐身心障礙者僱用有成的特例子公司營運模式。
日本特例子公司是指由企業集團共同設立,以僱用身心障礙者為主要目的的子公司。
法定條件包括:母公司持股超過50%、僱用障礙者超過5人(其中重度障礙者超過30%)、無障礙設施完備、母公司透過經營者與職工派遣支援其事業經營等。
檢視其內涵,屬於一種「企業集團」外包工作與「特例子公司」提升集團身心障礙者僱用率的「相互扶持模式」。
應邀來台參加研討會、主管特例子公司的日本厚生勞動省主任田窪丈明說,特例子公司提供充分考量障礙者特質的工作內容與職場環境,是讓身心障礙者能力充分發揮的關鍵。
他說,特例子公司制度雖然設立於1976年,初期遇到許多困難,到2003年只有123家。
特例子公司 管理趨勢
然而,經過長期摸索與經驗累積,2004年以後卻快速成長,2012年10月已經超過340家。
因此,特例子公司對身心障礙者的僱用也在2004年起急速增加,從2003年的5,760人增加到2011年的1萬6,429人,成長2.9倍;特別是智能障礙者的僱用,由2003年的1,335人增加到2011年的7594人,成長5.7倍。
研究發現,特例子公司幾乎已經擴及Panasonic、Sharp、大金、本田、SONY、三菱電機、日本電裝、富士通、Omron、日本生命、住友集團等主要的日本知名企業。
日本學者甚至認為,這個趨勢已經成為高齡化、少子化風潮下的管理新潮流,為不景氣的日本社會打下安定的基礎。
今年6月卸任特例子公司社長的應武善郎,負責大金空調特例子公司的僱用與經營長達15年。
他說,1980、90年代,日本特例子公司大都僱用肢障者與聽障者為主,2000年以後全面擴及到智障者與精神障礙者。
2009年的金融風暴期間,大金的特例子公司擴大了30%的僱用,111位員工中有100位是身心障礙者,除金融風暴的2009年之外,1995年創立迄今都維持獲利。
應武善郎在NHK的專訪中說:「我們不是支援障礙者,這些員工已經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戰力!」 他進一步指出,與一般人力資源的募才與育才一樣,大金因應障礙者個人特徵,用心打造友善的軟硬體,並將之充分發揮。
我們在大金所屬子公司的製造現場,看到了一位多重障礙員工特殊件組裝效率,遠超過一般員工。就如同有些障礙者具有固執性,檢查比一般人正確;聽障者不怕噪音,特別適合某些職場。
日本能 台灣一定可以
依照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民間企業應該僱用1%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儘管這個法定數字遠低於日本的2%,我國企業卻絕大多數未能符合規定。
立法委員陳節如實地參觀過日本特例子公司,認為是提升僱用率的關鍵。勞委會於2011年透過對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之增訂,引進類似日本特例子公司制度,並於2012年與經濟部共同發布實施。
因此,2013年堪稱是臺灣特例子公司身心障礙者僱用元年,勞委會積極推動的台灣版特例子公司,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設立了5家。
日本特例子公司的36年經驗,以及所帶動的社會企業使命與管理創新,非常值得台灣學習。日本企業的案例說明,障礙者僱用未必增加社會成本,甚至能夠帶動一般人的工作機會。
我們相信,政府照顧全民的堅持,以及台灣企業的理念與活力,一定能夠迎接普及臺灣特例子公司、擴大身心障礙者僱用的挑戰!
(作者是東海大學教授、大阪市立大學客座教授)
【2013.03.05 經濟日報】文/劉仁傑
【2012.11.09 經濟日報】文/劉仁傑
【2011.09.08 經濟日報】文/劉仁傑
【2011.07.18 經濟日報】文/劉仁傑
【2011.04.01 經濟日報】文/劉仁傑
【2011.03.01 經濟日報】文/劉仁傑
【2011.03.01 工商時報】文/劉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