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經濟日報】
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未停歇,已造成各國經濟普遍呈現大幅衰退,幾乎所有產業都受到波及。即使歐美地區因為普遍施打疫苗,疫情有趨緩現象;但變種病毒的威脅仍在,全球供應鏈持續受到威脅。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組長熊治民分析,因疫情嚴重衝擊產業運作的幾個層面,包括供應鏈中斷、人力資源不足、市場萎縮及供需失衡、跨國商務運作受阻、物流運輸能量受限等,「顯示出不確定性已成為產業的新常態」。
其中供應鏈斷鏈已成為全球普遍面臨的瓶頸。法國管理顧問公司Capgemini在2020年9至10月時,針對歐美、印度、中國大陸等11個國家,年營收10億美元以上的1,000家企業廠商進行調查,在需求規畫、外部採購、生產、倉儲與配送與銷售,有67%以上廠商受到影響,上游原物料採購有74%遭遇零組件與原物料缺乏,以及交貨延遲、交期延長狀況。
工研院IEK Consulting認為,疫情短期內不會結束,將持續影響製造業。製造業工廠運作仍須維持防疫措施,以免造成產線再次停擺。因此自動化、物聯網等科技,便是企業實現遠距監控及維運、提升生產力的手段。
面對美中貿易戰的衝突持續,可預期製造業及供應鏈將加速進行去中國化,全球人力成本仍相當波動;加上疫情造成的全球供應鏈中斷,使各國體認到建立自主供應鏈的重要性,先進國家紛紛提出製造業回流的政策,企業可趁此機會導入無人或低人力需求的智慧工廠,降低新興國家勞動成本的優勢。
隨著「零距離經濟」興起,帶動電子商務市場大爆發,不僅民眾消費型態轉變,平台技術及數位科技也改變業者的銷售模式,業者可透過數據分析了解客戶的需求及喜好,優化產品與服務,或是提供客製化產品打造差異化。製造業也面臨小量多樣需求及高度客製化生產趨勢,新產品上市速度加快,導致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透過自動化、數位化製程,可有效提升生產的靈活性與彈性。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建立第二生產地的趨勢,企業導入數位化不僅只是提升產線效率或品質良率而已,更是建構自身適應力以及韌性的最佳解方。
而企業運用數位科技,全方位強化產業生態鏈與自身體質,工研院IEK Consulting認為,可從四大面向進行:首先是「智慧化決策」,用智慧技術輔助專業經驗,加速精準決策流程,並確保資訊安全;例如,半導體大廠利用AI機器學習、自動優化生產參數,預測生產變異與做出智慧化自主決策,以縮短跨廠區量產學習曲線,且10%關鍵資訊實施要用才傳、用過立即刪除的「不落地」措施,降低資安風險。
第二是「零接觸防疫」,以自動化作業、智慧機器人打造零接觸環境,取代人員現場作業;因應疫情,電競電腦品牌大廠開發自動化台車,可以依照環境與功能需求,提供送餐、消毒等服務,節省照顧人員來回奔波的人力,後台AI還會自動搜集數據,進行空氣品質監測、主動啟動UVC紫外線殺菌消毒,適用於醫療照顧等場域。
第三是「不間斷營運」,藉數位科技或3D列印克服距離,讓生產不斷料、機器不停運、服務不中斷;疫情期間多國採邊境封閉,半導體設備工程師透過混合實境(MR)裝置,將現場畫面同步傳至荷蘭、美國和台灣,三地工程師總動員執行遠距裝機,以持續維護客戶端的機台產能,也重新定義工作型態。
最後是「分散式製造」,建構全時、全域、全連結生產與調度,在地支援客戶所需;日本工具機大廠在疫情期間於全球154個據點,提供全時全域的備品零件服務,確保其快速移地生產,台灣工具機業者也依客戶需求,將模具與零組件移地生產,並在地提供技術支援,分散式製造降低衝擊。
市調機構研究指出,疫情加速全球企業展開數位轉型,2020年製造業數位轉型的市場規模為463.1億美元,到2025時將達到1,130.9億美元。
製造業走向數位轉型可說是勢在必行。IEK Consulting也提醒,數位轉型的重點不在於數位,而在於轉型,除導入數位化工具,更需整合跨域科技來開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建立商業模式,讓企業競爭力更上一層樓。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產科國際所)於2018年8月成立,集成全方位的產業研究及國際合作推動團隊,結合工研院強大的技術專家為後盾,並鏈結歐美日等駐外據點的國際網脈,以「促進台灣產業科技創新與價值提升」為願景,致力於協助台灣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帶動跨域創新,以服務提升台灣價值,進而成為全球生態的關鍵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