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TOS展創三高紀錄 衍生逾21億美元商機

【2015/03/11 經濟日報】

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及台灣機械公會共同主辦的「2015年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已於日前圓滿落幕,6天展期共吸引7,130名國外買主參觀採購,較上屆成長8.3%。

Read more

工研院 發表搭載國產高階CNC控制器工具機

【2015/03/07 經濟日報】

工研院於「台北國際工具機展」發表搭載國人研發的高階CNC控制器的五軸加工機與車銑複合工具機,該相關技術已技轉友嘉、慶鴻及奕達公司,協助國內工具機業者往高階設備邁進,把產業缺口補上。

會中並展示航太相關應用設備成果,並宣佈由工研院輔導推動,結合程泰、友嘉及中興電工等12家工具機及精密主軸廠組成的「高值化航太級加工設備聯盟」,於今(2015)年正式起動,搶攻5.2兆航太商機,並於3月5至6日舉辦「2015高效率航太製造國際研討會」。

Read more

台工具機產業 留意5重點2助益

【2015/03/06 中央社】

工研院IEK ITIS計畫表示,今年台灣工具機產業需留意5個重點,預期將有2大助益。展望今年台灣工具機產業發展態勢,工研院IEKITIS計畫表示,有5個重點必須留意。

首先是歐美日等國在中國大陸市場採取的「高階機種平價化」產品及銷售策略。其次,對於韓美與歐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衝擊,導致台灣相較韓國出口到歐美增加2%到5%關稅差額。

再者,中國大陸工具機產品庫存量高與產能過剩,減少低階和中低階機種進口,並透過國際市場如東南亞,化解其過剩的產能及庫存。此外,亞洲新興國家市場和東南亞市場需求狀態,會受到油價下跌和美國量化寬鬆(QE)退場影響,預計可能出現微幅衰退。

最後,日圓兌美元匯率快速貶值,造成日本廠商機器的價格接近台灣品牌。今年台灣工具機產業也可受惠2大助益。

工研院IEKITIS計畫指出,中國大陸機械業急需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與技術的裝備,讓產業結構優化,對中高階機種產品需求會微幅增加。

再者,美國對製造汽車零組件與航空器等產業的工具機需求強勁,預計切削工具機市場將有88.2億美元的規模,對於台灣工具機業出口將有所助益。

趨勢觀察/精實流程 提高組織競爭力

【2015/03/05  經濟日報】 劉仁傑

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日前揭幕,美國製造產業再興、東南亞工業發展等外部市場需求,帶來了高度期待。台灣工具機雖然在外銷排名站穩第四,近兩年產值卻被韓國與美國超越。工具機企業提供製造企業所需設備,兩者發展息息相關。

寒假期間分別參加武藏大學板垣博教授、東京大學藤本隆宏教授所領導的企業考察團隊,訪問了Shimano、Akebono brake、NEC米澤等十家知名企業,延伸近著《世界工廠大移轉》(大寫出版)主張,並分享台灣企業近況。我們發現,重視現場流程、可持續經營,已經蔚為趨勢。

Read more

中韓草簽FTA 工具機影響不能輕忽

【2015/02/28 中央社】

中韓FTA日前草簽,對台灣工具機產業影響需合理評估,不容輕忽。如何取得台灣工具機產業發展的最大利益,端賴政府的高度智慧。

中國大陸與韓國25日草簽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公布英文版協定內容。經濟部表示,對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相關產品降稅的影響「不容輕忽」,政府除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也會努力趕上FTA簽署速度。

經濟部初步研析我方關切的輸往中國大陸4大產業開放期程長,其中工具機數值控制器的自製率要求高。

Read more

工研院成立工具機科技中心 為我國推升全球工具機第3大出口國添助力

【2015/02/27 大成報】

「協助台灣工具機產業因應兩岸ECFA早收清單要求進口的工具機必須整機自製之挑戰,並讓我國工具機產業由單機輸出提升至整廠系統輸出;期將台灣從位居全球工具機第四大出口國推升到第3大出口國排名!」新任工研院工具機科技中心主任的陳來勝信心滿滿指出工研院工具機科技中心成立後任務目標。

工研院成立工具機科技中心,由原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陳來勝升任工具機科技中心主任,對準國產控制器發展及工具機的系統應用目標,加速建置我國高階工具機控制器及加工驗證示範系統能量,優化產業結構,以強化工具機產業聚落與國際接軌,切入高階新興產業商機。事實上,近30年前由科技大老趙耀東首倡「發展自動化工業、推展工業自動化」政策,並交由當時工研院機械所長徐佳銘博士全力執行,自動化工業中最核心關鍵技術之一的就是工具機控制器國產化,當年工研院機械所就定位全力發展開放式、人機介面(User Friendly)等特性的PC-BASED控制器,期策略性取代進口控制器並協助台灣工具機產業技術升級。

Read more

生產力4.0 經部搶救製造業

【2015/02/27 經濟日報】

台灣工作人口每年將減少18萬人,行政院長毛治國昨(26)日宣示,將從教育、企業發展、勞動與移民精進政策四面出擊,舒緩人口危機。近期經濟部還將提出生產力4.0方案,鼓勵青年重返製造業。

過去毛揆提人口問題,較少從產業、企業角度發想策略。不過,他昨天以台灣最古老的產業─鑄造業為例,描述這個從業人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行業,最近差點消失,但因他們懂得運用3D列印技術,不僅救了自己,也讓年輕人有機會搭載新技術幫助這個老行業。

毛揆昨天主持新春記者會,一開場就請大家耐心聆聽「毛老師」認為很重要、卻少有人認真重視的人口危機。今年台灣15歲到64歲的工作人口達到1,700多萬人的頂峰後,未來每年將反轉向下,一年減少18萬人。

毛揆引用數據來自國發會。國發會認為,台灣工作人口快速消失,主要與台灣人「晚進(職場)早出(退休)」,也深受高齡化、少子化問題影響。毛揆說,台灣一年減少18萬人,十年就少了180萬人,真得很嚇人。

他表示,台灣工作人口快速消失,現在就要「起頭」做一些事。在教育上,要做到「適才揚性」,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在企業發展上,要讓產業升級轉型更細緻,國際間已提出的工業4.0計畫,要引進台灣;在勞動方面,要想辦法提升婦女勞參率;在移民精進政策上,也要加強爭取外國專才來台。

近期,行政院已敦促經濟部趕緊提出「生產力4.0計畫」,將優先在工具機、3C、醫療、農業等七領域。

工具機業:韓流不成氣候

【2015/02/26 經濟日報】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降稅期程及細節出爐,有關工具機部分幾乎都排除降稅,僅少數分五年降稅30%或分20年降為零關稅,衝擊大為降低,工具機業界也鬆了一口氣。

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卓永財昨(25)日表示,台灣工具機產業受中韓FTA衝擊不大,因為南韓廠商實力「不成氣候」,真正的競爭對手是日本中高階工具機廠商,日圓貶值對台灣工具機的威脅嚴重於中韓FTA。卓永財說,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對外簽署的FTA愈多愈好。

高階工業邁進 毛揆:整合工業技術研發

【2015/02/24 中央社】

為朝高階工業產品大國邁進,行政院長毛治國今天表示,整合工業基礎技術研發及建立產業供應鏈是基本功,請經濟部檢視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行政院晚間發布新聞稿,毛治國今天聽取經濟部「深耕工業基礎技術佈局與推動進展」報告後表示,強化工業基礎技術發展方案已推展2年多的時間,已經有部分成果,為與其他相關方案的資源相互整合,達成更大效益,請經濟部等相關機關以研發的角度,再次檢視方案中各技術項目需求,以期在未來形成產業供應鏈,甚至能創造獨立品牌。

毛治國指出,經濟部工業局推展的相關升級轉型計畫屬於發展的範圍,而研究與發展應視為一體,因此請行政院政務委員顏鴻森督導相關計畫的整合,以使相關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行政院表示,「強化工業基礎技術發展方案」目標在於建立整合推動機制、扎根工業基礎技術,以及培育與擴大人才養成,由經濟部、科技部及教育部共同推動,推動期程自民國101年至105年,5年投入經費約100億元,全力支持產、學、研投入工業基礎技術發展,第一期優先投入10項工業基礎技術項目,涵蓋材料化工、機械、電子電機,以及軟體等4大領域。

在推動現況方面,截至去年底止,共引導116家廠商、28所大學校院,以及7所研究法人投入相關研發與深耕,累計衍生相關投資約為新台幣53億餘元,培育人數達2811人,並促成1213個就業機會。

另外,在工具機設計上,以往設計工時為90天,目前已縮短至1週。又如部分業者製造的加工機經改善性能,售價由550萬元提升至900萬元,而透過工業基礎技術計畫執行團隊的投入,國產示波器全球市佔率將由2.5%上升至7.5%。

行政院指出,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必須全力深耕工業基礎技術,以確保製造業的競爭力,透過「強化工業基礎技術發展方案」的推動,可紮實製造業基本功,進而提升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成為全球高階工業產品的製造大國。

【MA雜誌67期】2015年01-02月 東海精實管理專欄《生產變革的人才養成:活用日本型指導員機制》

文/育達科技大學 吳銀澤

「造物就是育才」,對製造現場而言,精實生產帶動人才培育,兩者間不僅不可或缺,甚至形成相輔相成的積極關係。東海大學「精實系統實驗室」結合大學部與研究生的TPS課程、科技部小產學聯盟的參與企業、活用日本退休人才,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精實人才培育中心,備受各界矚目。本文特別介紹日本與韓國培育與活用這種「日本型指導員」的機制,供各界參考。

【MA雜誌67期】2015年01-02月 東海精實管理專欄《生產變革的人才養成:活用日本型指導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