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工具機相關新聞

中市釋地 供產業建廠

【2018-05-04經濟日報】

為了解決缺地問題,台中市政府昨(3)日向工具機產業釋放大利多,台中市政府秘書長黃景茂宣布,已通過台中市區域計畫,將在大里、神岡陸續釋出388公頃的工業園區,作為工具機廠商建廠的儲備用地。

據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調查統計,目前包括友嘉、程泰、亞崴、上銀、和大、高鋒、東台、百德等工具機暨零組件大廠,都有持續擴建廠的計畫。

黃景茂說,中部是工具機產業的大本營,由於全球景氣持續升溫,廠商對建廠土地需求殷切,上述工業園區預計三至四年即可正式啟動。

黃景茂指出,台灣國際工具機展每二年在台中舉辦,參展廠商家數逐屆攀升,台中市政府不僅配合中央政策,成立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並已將推動中的神岡豐洲二期工業區,列入智慧機械的示範場域。

除了工業園區,展覽場地也很重要,黃景茂說,市府在水湳經貿園區規劃國際會展中心,由市府出資58億元、中央出資42億元,合計可提供4,460個攤位,第一期展館已訂今年7月動工,未來可作為工具機等產業的展售與資訊交流平台。

另外,市府今年也將成立「全球智慧機械發展中心」,在精密機械園區創造產官學研在地的交流平台。

工具機展規模 將再創新高

【2018-04-29經濟日報】

由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主辦的第五屆「台灣國際工具機展」,將於5月3日舉辦展前國際記者會,今年參展廠商大爆滿,總計有海內外700多家廠商、4,300個攤位參展,規模再創新高。

台灣國際工具機展已訂11月7日至11日,在台中高鐵特區登場,共分四個展館,主辦單位預估,展覽所帶動的商機將上看100億元新高。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嚴瑞雄說,台灣國際工具機展創新的展覽型態,受到參展廠商及各國買主肯定。這次報名爆滿,仍有近800個攤位無法參展。

全球工具機產業景氣持續升溫,由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主辦的第五屆「台灣國際工具機展」,今年參展廠商大爆滿,總計有海內外750家廠商、4,300個攤位參展,攤位數較上屆成長逾7%,規模再創新高。

二年一度的台灣國際工具機展訂11月7日~11日在台中高鐵特區登場,展出面積達9.1萬平方公尺,共分四個展館,主辦單位預估,展覽所帶動的商機將上看100億元,可望創下新高紀錄。

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嚴瑞雄說,台灣國際工具機展創新的「展覽結合產地供應鏈」展覽型態,受到參展廠商及各國買主肯定。這次報名參展的攤位數超過4,600個,不少廠商被迫列在後補名單。

因應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本屆工具機展主題訂為「製造鏈結、啟動未來」,參展廠商包括友嘉、東台、上銀、程泰、亞崴、台中精機、永進、百德、遠東、高明、福裕、崴立、慶鴻、旭陽、引興、吉輔、億川、哈伯等大廠。

 

友嘉將五合一 拚股票上市

【2018-04-17中央社】

全球前三大工具機製造集團友嘉集團加速推動股票上市,總裁朱志洋16日宣布,台灣的友嘉、松穎及勝傑等五家工具機廠,將於今年底整併為一家公司,今年營收挑戰17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工具機廠。

稍早包括和大、程泰等大廠,都表示將啟動國內工具機廠的整併或購併計畫。目前,友嘉集團在台灣擁有友嘉、松穎、勝傑、麗偉及眾誠等五家工具機廠,去年營收合計約140億元。

「今年是友嘉集團資源整合年」,朱志洋說,除了台灣,包括亞洲、歐洲及美國等各地子公司,預計最快今年底、最慢明年上半年整併為一家公司,名稱訂為「友嘉實業集團(FFG)」,2020年完成股票上市。

朱志洋說,友嘉推動整併,主要考量全球資源整合。以台灣為例,集團旗下包括義大利JOBS、SIGMA、RAMBAUDI及瑞士Pfiffner等大廠,有關汽車、航太加工設備技術都陸續移轉台灣,全力搶攻內外銷市場。

友嘉集團工具機事業群在全球擁有37個品牌、50個生產基地,遍布德國、日本、義大利、美國、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十大機械製造國,集團去年工具機事業群營收超過700億元。

兩岸智能設備製造論壇16日在鄭州登場,朱志洋在會中作了以上宣布。友嘉集團在鄭州規劃的「友嘉精密機械產業園區」,總開發面達2,000畝(約40萬坪),這是台資企業在大陸最大的工具機生產基地。

其中,第一期460畝廠區預計三年內完成開發,屆時年產值可達人民幣30億元。目前,第一期已有三棟研發中心、一棟生產廠房及員工餐廳等設施,將於今年底完工投產。

當地政府還特別斥資人民幣12億元,在園區內開闢一條長15公里、八線道的「志洋路」,這也是大陸第一條以台商名字命名的交通主幹道。

朱志洋指出,全球汽車、航太、能源、軌道及半導體產業,對生產設備需求持續升溫,他預期,今年友嘉工具機營收可望有10%至15%增長。

友嘉16日就與山東泰汽集團簽約,泰汽一口氣向友嘉訂購三條共人民幣2億元的新能源車產線;另外吉林通用集團也訂購一條汽車產線,後續還有九條產線陸續交貨,總金額人民幣3億元。

 

瞄準中國製造商機 工具機廠加碼大陸

【2018-04-19經濟日報】

智慧自動化需求持續升溫,在「中國製造2025」利多帶動下,包括友嘉上銀、程泰、亞崴、亞德客等工具機暨零組件大廠,都持續加碼在中國大陸投資布局,初期投資金額合計超過300億元。

台灣機械公會指出,「中國製造2025」鎖定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每年預估可創造千億商機,在市場優勢互補,以及中國大陸31條惠台措施帶動下,預期會有越來越多台灣工具機及零組件廠前往投資卡位。

兩岸企業家峰會搭橋舉辦的「2018年兩岸智能裝備製造論壇」,日前在河南鄭州舉行。會中,包括友嘉集團、羅昇、亞力士、華銳、凱巨精機等台灣大廠,都相繼與河南省簽訂投資計畫合約。

其中,友嘉集團除在鄭州投資高達2,000畝(40萬坪)的「友嘉精密機械園區」之外,也宣布將繼杭州友嘉機電學院之後,在鄭州將成立第二個機電學院,為集團培育當地人才。

目前,友嘉鄭州園區第一期已訂今年底陸續完工投產,未來年產值可達150億元。業界估,分三期開發的友嘉園區,總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

上銀也加速中國大陸布局,蘇州工業園區一期新廠已於去年底完工投產,第一期建置營運總部、研發中心、精密製造及物流中心,以生產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動力刀座、特殊軸承等關鍵零組件為主。

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指出,由於中國製造2025將全力發展智慧製造,帶動市場需求殷切,上銀已決定今年底提前啟動二期廠建廠計畫。

漢翔釋單23台廠 國機國造拚後年首飛

【2018-04-25經濟日報】

「國機國造」首飛倒數797天,漢翔昨(24)日與東台、拓凱等23家供應商完成釋商簽約,漢翔董事長廖榮鑫表示,台灣的高教機包括引擎、全機測試及系統整合,自製率已達55%,超越義大利及韓國,排名第一。

另因應未來複材發展策略,結合智慧製造發展,漢翔也與喬崴進及中興大學簽署產學合作意向書,共同提升航太複材製造的競爭力。

廖榮鑫指出,漢翔受委託設計製造66架高教機,總金額達686億元,後續都將陸續釋出商機給合格的供應商。昨天是第二階段釋商簽約,主要包括零件外包、工具外包、工具機、原物料及通訊系統等類別。

簽約廠商有東台、拓凱、燁鋒、利奇、明模、欣鴻陽、同順、禾傑、台灣圓桶、大發、天陽、正桓、同鈞、輝昌、崧淇、智勤、榮陞、映象、詠昱、傑群、統順、悅誠、駐龍等。

漢翔去年12月已與48家廠商完成第一階段釋商,廖榮鑫說,國內釋商的主要目的,除降低成本結構,原物料、工具及工具機也將盡可能使用國產品,以提升自製率,逐步達成國防自主的目標。

台灣航太產業面臨國際航太大廠要求降價壓力,以及新興國家報價競爭,由漢翔主導籌組「台灣航太A-Team 4.0聯盟」,整合國內生產製造、機械設備、原物料及物流運輸等產業,採同業分工、異業結盟方式,強化供應鏈體系。

「A-Team 4.0聯盟」自2016年6月誓師成立以來,漢翔扮演供應鏈領頭羊,輔導聯盟廠商通過AS9100航太品質系統認證,由原來的62家增至85家,充分展現聯盟整體戰鬥力與旺盛企圖心。

廖榮鑫指出,一年半以來,漢翔為銜接高教機業務,已招募超過700名航太、電機、機械等各領域的工程師;同時整合包括新式高教機、民機及發動機、航空內裝的供應體系所築起的爐灶。

另外,漢翔也成功爭取B737、A320、A350及B787等明星機種,以及CFM56、LEAP、XWB等暢銷發動機訂單,加上日前發表自製符合16G規範的經濟艙座椅,都將為未來營運增添柴火。

6月組裝 拚後年首飛

漢翔去年4月與中科院簽下新式高教機委製合約,經過一年的設計規劃、簽約採購等作業,董事長廖榮鑫昨(24)日表示,6月將開始組裝飛機,2020年6月底首飛應無問題。

配合「國機國造」政策,空軍規劃2017年到2028年編列686億元,打造66架新式高教機,預計明年9月出廠首架原型機,2020年進行首飛。

廖榮鑫說,扣除休假後,到今天為止,研發生產高教機的實際工作天數還剩543天。

漢翔在去年12月6日已完成第一階段委外供應商釋商簽約,昨天為第二階段釋商,共有23家業者簽約,後續還有第三波釋商,整個作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

廖榮鑫指出,今年除委外釋商,最重要的工作是把設計圖畫出來,預計6月可同步展開飛機組裝,另外包括彈射座椅、座艙、起落架等系統件採購,也將在今年中陸續完成。

其中,漢翔已於去年底和英國馬丁貝克公司(Martin-Baker)簽約,採購新式高教機彈射座椅系統件。

目前,「台灣航太A-Team 4.0聯盟」已成功輔導100多家廠商,可以參與國機國造計畫,漢翔希望能夠藉由國機國造,進一步強化供應鏈體系,未來可成為國際航太大廠的Tier 1供應商。

展望今年,漢翔在軍用業務方面,預期F-16A/B性能提升案的營收將逐步增長,新式高教機的營收貢獻也將更趨明顯。

漢翔自結3月營收25.83億元,年增7.2%;第1季營收61.96億元、年增4.7%。

因應美中貿易戰 要有長期策略

【2018-04-27經濟日報】

我國已經啟動對中國大陸鋼鐵進行五件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同時美國宣布禁止美商向中興通訊出口的禁令。二者都顯示近期的關稅衝突或許只是美中長期經濟對抗的序幕,未來十數年全球經濟版圖將面對更大的結構變化風險。

財政部在上周說明啟動對中國鋼鐵「雙反」的調查,一是為了避免中國大陸為去化產量過剩,低價出口至台灣,另一是為爭取台灣能獲得美國給予鋼鋁的232條款關稅豁免。第一個理由明顯並不成立,因為近年美國已非中國鋼鐵主要市場,況且美國的25%關稅3月底才開徵,按理還不至於出現「流竄」他國的現象,且中國補貼已是老問題,財政部怎會突然覺醒決定調查?因而第二個理由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無獨有偶,除台灣外,歐盟已於3月啟動鋼鐵防衛調查,澳洲、墨西哥及巴西也對中國鋼鐵發起「雙反」調查,未來可能還有其他國家加入。

各國發難的背景不盡相同,但已可隱約窺見美國有意協調各國共築高牆,將產能過剩的中國鋼鐵鎖在境內的布局。事實上,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本月甫上任,便公開主張美國應領導「多國貿易聯軍」(Trade coalition of the willing),來共同促使中國遵守規則,並表示已與日本、歐盟、澳洲及加拿大等有所接觸。

上個月剛公布的美國貿易障礙報告中,明白指出按中國政府投入的資源規模及速度來看,「中國製造2025」瞄準的十大重點產業,包含先進數控工具機及機器人、航太航空裝備、先進船舶及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到新材料與先進生技醫材設備,都可能重複鋼鋁經驗,出現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導致全球皆輸中國獨強的情況。再者,美國認為有國安威脅的產品不只是鋼鋁,還有汽車、飛機、造船及半導體,這也是劍指中國。我們可以合理推斷,未來由多國貿易聯軍執行、「美國按鈕、全球關門」架構要處理的產品清單還很長。

另一方面,中興通訊的禁令更展現出美國全方位要逼迫中國就範,改變以國家資本主義作為大國崛起並與美國競爭的決心。中興通訊的禁令不但包含處理器等硬體,更可能擴及中興通訊手機使用的Android作業系統。中興通訊若不願坐以待斃,晶片可能改下單聯發科,但作業系統則僅剩尚不成熟的阿里巴巴「雲OS」可選,因此許多評論認為若真如此,可能對中興是致命一擊。

短期內,受整體形勢所限,台灣似乎已穿起多國貿易聯軍的制服;倘若引發對岸報復,甚至美國勸阻聯發科出貨,我們要如何因應,需有心理及財力準備。但我們更關心以下幾個長期問題。

第一,若中國被迫回應美國的核心關切,(至少在表面上)弱化國家資本主義的角色及力道,則未來十年中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及速度,以及其在全球之定位,無可避免會出現重大調整,對台灣經濟及地緣政治的風險為何?以及對台商的利弊為何?

第二,美中爭鬥最兇的領域,包括半導體、資通訊、智慧機械、生技醫材、自動化、新能源及AI,幾乎都是台灣現在發展的重點,也是未來的潛力產業,兩強相爭下對我衝擊為何?此外,中興通訊案後,中國為擺脫美國的箝制,很可能會加速發展獨立自主的關鍵軟、硬體。在重新融合之前,若出現美國與中國供應鏈涇渭分明的結構,台灣應如何自處,定位自己?美中對抗是一個複雜的持久戰,目前或許還無法參透全貌,但感覺我國回應有挖東牆補西牆式的疑慮。所以儘早依長期趨勢構思整體策略,評估長期風險所在、建構基本立場,為當務之急。

台灣去年機械出口額256億美元 歷年新高

【2018-04-27經濟日報】

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今(2017)年1至3月新設立公司家數為1萬681家,較上年同期減少532家、年減4.7%,創下2013年以來同期最大衰退幅度。而今年第1季公司家數減少較多的以營造業為主占13.1%、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約10.7%。

今年第1季新設立公司家數相較去年同期衰退接近5%,是2012年同期年減11.5%以來的最大衰退幅度,而2016年也有微幅衰退約0.2%。經濟部統計處官員表示,主要因為去年景氣復甦家數相對成長較多、墊高基期,導致今年出現衰退,若以家數來看仍有1萬681家,是2007年以來的次高。

此外,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機械產業競爭力專題報告指出,我國機械業以出口為導向,直接外銷比約占六成,2017年我國機械出口額256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年增20.6%、為近六年最佳。今年以來因智慧化、自動化及客製化的需求續增之下,3月機械出口年增21.5%,1~3月年增18.3%,表現亮麗。

我國機械出口以中國大陸為主要市場,2017年對其出口占30.4%居首, 較上年增加5.5個百分點;對美國出口占16.0%居次,對東協十國出口占 14.4%居第三,對日本出口占6.5%居第四。

2017年我國機械出口以工具機占13.1%居首,年增15.3%,生產半導體、平面顯示器用機械占11.0%居次,年增62.7%,為主要出口貨品中增幅最大者。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資料,全球製造業機器人平均密度(每萬名員工配置工業機器人台數)逐年提升,2016年全球平均密度74台,我國 177台,排名第十;2017年我國工業用機器人出口1.7億美元,年增 55.0%,顯示工業機器人前景看好,其中中國大陸為主要市場占38.0%,2017年對其出口年增77.0%,對南韓出口占13.8%居次。

至於在進口方面,2017年我國機械在主要市場的進口市占率分別為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占率6.5%、排名第五,在美國排名第10,在東協5國(菲、泰、新、馬、印)排名第11,在日本市場排名第6,與2008年比較,在中國大陸市占提高1.5個百分點,排名維持,在日本市場前進一名,在美國、歐盟及東協五國持平。

為達成工業4.0帶動的智能製造目標,政府推動「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其中2017年參與該方案的上市櫃公司計有十家,由於積極擴充產能及研發,營收年增23.6%,固定資產投資年增39.8%,研發支出年增27.3%,表現優於整體機械業上市櫃公司。

不只美中貿易戰 台日韓也面臨新挑戰

【2018-03-23中央社】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飛快,對供應高端零件和機械給中國工廠的日本、南韓和台灣出口商而言是件好事,但現在它們面臨的風險是中國價值鏈地位升級,從客戶逐漸轉型成競爭對手。

彭博報導,2017年日本對中國出口額達創紀錄的1300億美元,由於出口帶動經濟復甦,日本經濟連8季擴張。南韓對中國外銷10年內激增70%,台灣對中國出口也攀抵空前新高。

不過更深入探究數據可以發現潛伏的威脅。以半導體和微晶片生產設備的出口為例,像是南韓半導體大廠SK海力士公司(SK Hynix Inc.)等企業的零件銷售,有助於帶動北亞其他地區對中國的出口;日本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 Corp.)等公司的精密金屬工具機和晶片製造設備,對中國銷售也激增。

但隨著中國政府希望集資多達315億美元,投資本土半導體製造業,貿易流向可能開始產生改變。

中國的野心不只針對半導體,從「中國製造2025年」全面性的計畫中,還會看到從生物醫學和人工智慧到新能源車和飛機等許多領域技術能力的進展。像是德國等歐洲出口商也面臨日本、南韓和台灣遭逢的挑戰,在川普政府採納關稅措施後,全球貿易又增添了風險。

彭博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歐樂鷹(Tom Orlik)說:「目前南韓、日本、台灣、美國和德國所占有的全球供應鏈一環,正是中國要以10年產業策略投入的領域。」他說,中國遲早會自己生產電子產品零件,也正朝汽車出口國的方向前進,最終將會外銷飛機。

彭博經濟和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師認為中國日後會投入電動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太陽能電池、機器人、工具機、醫療器材和電子感測器等產業領域。

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呂佳(王民)說:「目前感測器是由日本主宰,中國可能一段時間後就會追趕上來。或許還需要5年時間,但已經慢慢嶄露頭角了。」

 

川普對中祭301條款 台廠恐受波及嚴陣以待

【2018-03-23中央社】

美中貿易戰開打,美國將對中國銷往美國約600億美元的貨品祭出懲罰性關稅,有可能遭課重稅的產品包括資通訊、紡織等輸美大宗,估計將有1300項產品可能會被列入高關稅打擊清單。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2日簽署301調查結果備忘錄後,全球屏息以待,可能受到波及的筆記型電腦代工大廠今天均密切注意事件發展,一早會議開不停。

廣達及仁寶均表示,美國的訊息仍不明朗,課稅究竟是對100%都在中國製造的資通訊產品課稅,或是對多少零組件比重在中國生產者課稅,或對所有的中國資通訊品牌全數課稅,或是連出給美國品牌客戶的產品也都要課稅,需待釐清後與客戶協商因應之道。

緯創則認為,畢竟代工廠並非品牌商,表面上會影響在中國設廠的代工製造和代工設計廠,但實則看來是和品牌廠相關,還需要進一步資訊。和碩認為,兩國貿易大戰確實會影響很多產業,但重點是後續的執行細節、方式和程度,代工廠才會知道將受到多大影響。

不過,很多台商都是利用三角貿易方式,英業達即表示,出貨到美國的文件與憑單都由台灣總公司發出,但貨品是由大陸港口出口;兩大國的貿易戰要視後續有無排除條款及執行內容,才會知道自家客戶是否遭課高關稅。

若代工廠商受到貿易戰波及,台灣電腦品牌廠商是否相對受益?品牌雙A廠商均低調保守回應。

宏碁發言系統表示,宏碁在全球各地營運都會遵循當地法令與關稅規定,由於301條款影響面向廣泛,內部還需要持續評估,並進行更多討論;華碩發言人吳長榮說:「將密切觀察,審慎因應。」

在傳統產業方面,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黃建中表示,若美中貿易戰升溫,初期2到3個月或許對部分工具機廠商會有影響,不過廠商為了提高自身獲利、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會加速智慧製造投資行為,重整設備系統,提升國際貿易競爭力,長期來看,對工具機廠商訂單能見度的影響小。

從市場來看,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表示,美中貿易戰對台灣機械廠商應該沒有影響,台灣廠商多從台灣出口,若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廠商,也多以當地內需市場為主。

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表示,美中貿易戰對電子或手機等科技業相關供應鏈影響較大,若美中進一步相互採取更加激烈的措施,包括工具機產業在內的各項產業也會受到波及。不過他認為,美中雙方還有談判的空間,雙方可運用智慧,不讓世界經濟受到影響、避免導致極端的結果對美中雙方都不利。

在大陸設置生產基地的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表示,首先要先清楚實際的內容是什麼,課稅的對象是看生產還是銷售品牌,現在的科技產業都是全球布局的產業鏈,各個廠商的影響會因客戶群的占比差異有別。如果因為貿易大戰墊高成本,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最終倒楣的還是消費者;若因價格上漲抑制需求,那對大家都不是好事。

至於紡織產業的機能性產品是否會列入清單之中,紡織一貫大廠遠東新表示,目前研發及生產機能性紡織品大都在台灣和越南兩地,生產的布料多用於品牌大廠Nike、Adidas等成衣,幾乎沒有布料出口美國。

對於美中貿易戰可能帶來的影響,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分析,走到商店裡面,看到販售的東西都是Madein China,「一下子要取代掉不容易」。現在功能性的紡織在美國需求很大,「希望(影響)不要那麼大」。

台灣科技產業指標性廠商台積電表示,因生產基地在台灣,營運將不會受到影響;另一晶圓代工廠聯電則說,這對全球經濟發展恐有負面影響,影響程度目前無法評估,仍須進一步觀察後續情勢演變。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認為,台灣產業經過中國加工,外銷到美國高達30%;如果想要避開影響,就是台商到美國投資最終產品,或是到美國認可的國家、地區加工後再銷往美國,但是這樣對台灣的全球布局都會產生影響,台灣整體經濟可能更為嚴峻。

掌握關鍵零組件 台灣加速工業機器人布局

【2018-03-23智動化】

機器手臂是一直是來全球製造業的重點導入設備,尤其是近年來亞洲人力成本逐漸高昂,缺工狀況日益嚴重,再加上智慧化已成為製造業的既定趨勢,這兩項因素讓機器手臂的市場不斷增溫,在商機持續擴大的態勢下,各工業大國也開始加速機器市場的布局。

機器手臂市場大開

先從需求面來看,2016、2017兩年,機器手臂的出貨量已急遽上揚,根據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成長14%,達29萬台,IFR在2016年也預測,2017年的出貨量將超過34萬台,不過市場成長速度超過預期,OFweek行業研究中心對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監測統計,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出貨已超40萬台,遠遠高於IFR的市場預期,在2017年前3季,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成長就已超過35%,各主要國家地區出貨表現強勁,其中,中國市場成長最快,出貨量成長率超過45%;其次為韓國市場,韓國工業機器人出貨保持穩健,成長率在20%~30%之間;另一工業大國德國,其市場出貨成長則開始復甦,成長率超過15%;此外,日本和美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也將維持8%左右的成長速度。

IFR報告的指出,目前機器手臂仍以汽車製造與電子產業為重,其他製造業的應用密度仍低,以人力與機器手臂台數的使用做比較,平均每1萬名員工,韓國的機器手臂安裝數量以411台居冠,日本緊追在後為213台、第3是德國的170台、從第4到第10名則依序是台灣159台、瑞典154台、義大利126台、奧地利95台、美國93台,在前5名中與台、日、韓等3國的機器手臂應用以電子產業為大宗,德國和瑞典兩國並沒有大型電子產品製造工廠,其機器手臂應用產業分佈則較為多元。

中國2017年的每萬人機器手臂應用密度雖僅有69台,並未排上前十名,不過絕大多數業者都認為市場發展潛力驚人,IFR就預測,在中國人力成本持續上揚,與中國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推動下,到2019年全球機器手臂的市場銷售量中,中國市場將佔有40%。

市場的蓬勃加快了設備供應商的布局速度,就目前發展來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會以垂直關節型手臂最具潛力,各國的布局也都以此為重點,垂直關節型機器手臂以抓取重量分為小、中、大、重等4種類別,中、小型目前以日本廠商愛普生(Epson)的出貨量最大。

台廠技術大有可為

Epson是日本鐘錶大廠精工(SEIKO)所獨立出來的公司,承襲了過去在鐘錶組裝所需的高精密特色,並將此特色充分發揮在同樣需要高精度的電子產業,在電子產品的組裝領域中,目前Epson在台灣的6軸多關節機器手臂的出貨,就是以電子業為主,由於台灣電子產業的代工訂單來自全球,產量相當大,因此這部分的機器手臂需求量,也遠大於全球其他地區,再加上機器手臂的投資是資本財,在長期投資的概念下,台灣廠商的投資意願不低。

除了Epson,台灣自動化廠商也將中、小型機器手臂視為投入發展的首要市場,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就曾指出,在缺工、自動化與工業4.0的大趨勢下,特殊用途的機器人和機器手臂發展性很大,提升自動化的機器手臂是未來可大力發展的方向,目前台灣在整機、部分關鍵零組件、系統整合等方面,都已有相關廠商與產品(圖3),像是研華就以旗下的寶元數控切入機器手臂領域,值得一提的是,研華將寶元數控與上銀、感測元件、伺服馬達業者等結合組成機器人大聯盟,且將機器人控制系統開放,推出專用化、非標準機器人控制器,並布局 EtherCAT 標準,廠商可以採購多家伺服馬達或控制器廠商產品,自由組合擴充。

無論學界或產業,各季指出台灣要發展機器手臂,都必須建立起完整自主的產業供應鏈,才能讓台灣的工業機器人國產化,擺脫關鍵技術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的限制。

機器手臂的關鍵零組件共包括控制器、伺服馬達、驅動器、減速機、視覺模組、編碼器、觸覺模組…等12項,伺服馬達及編碼器部分,台灣雖已逐漸趕上國際水準,但Harmonic drive減速機量產穩定性尚待驗證;至於自動化系統整合領域,也是台灣業者可結合國內外機器人本體、零組件,創造的另一項獲利模式,減速機技術則一直以來則都為日本廠商所掌握,而此為機器手臂的核心部件,以工研院自製機器手臂為例,減速機約占整機成本近20%,過去臺灣在減速機的研發、生產技術相對缺乏,不過2016年工研院以成功開發減速機撓性齒輪設計及精密製造技術,並已申請二項相關專利,目前已開始結合台灣業者製造基礎,希望可利用產業拼圖的發展策略,打造出最純正MIT機器人,協助台灣機器人產業持續邁向國產化。

加速建立完整供應鏈

透過成功開發減速機等關鍵零組件技術,將使台灣業者不再仰賴國外廠商,讓台灣自動化產業進入新的里程碑,業界人士指出,掌握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可協助相當多元的產業應用,包括3C、金屬、半導體、工具機、醫療、航太等,都可協助業者導入各種自動化生產與應用,促進產業的發展,創造台灣自動化產業的新契機。

目前台灣廠商在工業機器人的先天劣勢在於缺乏市場縱深與產業規模,不過台廠雖無力,但也未必要全然跟隨歐、日系大廠,每年發表各式各樣先進的機器人本體,台廠可思考透過產業結盟互惠或吸引國內外資金投入,協助發展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價值的技術服務,並從平價優質轉向高階高價值領域成長,提供所有願投入生產機器人本體的國內外廠商「一站購足」的機會,這將開拓台廠在此領域的另一片藍海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