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機械出口連8紅 全年挑戰300億美元大關

【2021-05-10 中央社】

台灣4月機械出口值26.34億美元,年成長28.4%,已是連續8個月年增,機械公會指出復甦力道強勁,不過缺料待料影響,建議政府協調國產零組件優先供給國內機械廠商使用。

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今天晚間公布機械設備進出口統計速報,4月機械出口值26.3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出口值20.51億美元增加28.4%。公會指出這是自去年9月起連續8個月年增。

累計今年前4月機械出口值102.5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7.6%。公會指出,今年起出口均是兩位數百分點成長,顯示台灣機械產業已擺脫困境,復甦力道強勁。

觀察前4月機械出口值前3大產品,其中電子設備15.93億美元、占比15.5%、較去年同期成長49.5%;檢量測設備14.32億美元、占比14%、較去年同期成長35.9%;工具機8.05億美元、占比7.9%、較去年同期增加9%。

觀察前4月機械出口國前3大,中國大陸33.81億美元占比33%,較去年同期成長51.6%,公會指出這代表中國大陸仍是台灣出口的重要市場;美國21.43億美元占比20.9%,較去年同期成長25.2%;日本6.46億美元占比6.3%。

展望台灣機械產業未來發展,公會指出由於需求強勁,目前產業面臨缺料與待料時間拉長情況,建議政府可協調國產零組件,優先供給國內機械廠商使用。

公會指出,受第三波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部分疫情嚴重國家可能有轉單效益,預期有助機械設備出口持續暢旺;今年全年出口值有望挑戰300億美元大關,再創台灣機械產業新高。

觀察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表現,公會指出機械產業復甦力道強勁,不過新台幣仍是亞洲最強貨幣,今年起日圓與韓元均貶值,而台幣持續升值,除不利台灣出口競爭力外,匯率升值也壓縮廠商獲利空間,建請政府應持續正視匯率對機械產業造成的影響。

工具機產業景氣續熱 前四月出口8.04億美元、年增9.0%

【2021-05-10 經濟日報 】

台灣工具機產業景氣復甦,前四月出口值8.04億美元、年增9.0%,其中4月單月出口2.1億美元,年增13.5%,呈現穩步增長走勢。

分析主要原因,儘管前四月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但是全球主要國家投資逐漸增溫,導致我國工具機出口主要市場增加,其中特別的是中國大陸、土耳其、泰國、俄羅斯、墨西哥等市場。

統計指出,前四月出口中國大陸成長37%,土耳其成長29%,俄羅斯成長27%,泰國成長23%,馬來西亞成長35%,墨西哥成長107%,巴西成長 1%,澳洲成長57%,新加坡成長21%等。

另外,原本出口衰退的市場,由於4月出口大幅增加,也回復正成長,包括越南成長2%,印度成長 9%,義大利成長18%。

前四月出口衰退的市場,美國減少5%,日本減少20%,荷蘭減少21%,德國減少28%,韓國減少18%,印尼減少30%,香港減少68%等。

【2020年10月15日】台灣工作機械情報

  • 台湾日本関係協会科学技術交流委員会は「アフターコロナの時代における~日台リーン・スマート・モノづくり戦略セミナー」を開催(2020月11月5日)

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の蔓延は、グローバル・サプライチェーンの切断のリスクを高め、世界の経済発展に影響を与えています。さらに、人々の生活や仕事のパターンを変え、デジタルテクノロジーの適用と開発をさらに加速させました。世界の経済成長に対する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の蔓延の影響に直面している台湾と日本の産業は、デジタル技術を適用サプライチェーンの再編に適用させて、産業の回復力を強化する方法を考えるだけでなく、「リーン・スマート・モノづくり戦略」を推進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新しい顧客価値を創造し、運用上の困難を克服します。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が収束した後の時代に対応する台湾と日本の産業における「スマート・モノづくり」と「デジタル・トランスフォーメーション」の発展の方向性を探るために、本セミナーは、日本と台湾ものづくり研究の第一人者:藤本隆宏教授(21世紀COE) v.s. 劉仁教授(産学連盟PLUS)、およびデジタル・トランスフォーメーションの推進に取り組む日系企業を招待し、サプライチェーン再構築戦略、デジタルイノベーション開発モデルに関連する議論を行い、コンセンサスが醸成されることにより、台湾と日本のスマート・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の共創と発展が促進されることになります。(DMより引用)

台灣工作機械情報10月

機器人產業 長線看俏

【2021-04-21 經濟日報 】

工具機、自動化設備需求復甦,帶動ROBO全球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指數近期止跌彈升。法人表示,疫後工業製造活動重啟,包括汽車、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自動化設備訂單湧現,打開機器人產業的投資新契機,值得投資人長線布局。

據日本工作機械工業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日本工具機訂單金額再度衝高,達1,278億日圓,年成長65%,創近二年來單月新高,不僅其國內訂單大幅增加,年增率達18.7%,海外訂單金額更較去年同期翻倍。

第一金全球AI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基金經理人陳世杰表示,今年全球景氣復甦,工業生產活動重啟,拉動各項工具機、自動化設備需求。其中,汽車、半導體、5G等電子零組件需求最為暢旺,相關工具機訂單大量湧現。

百達投顧表示,企業過去一年在辦公室設備與差旅的費用降低,具有更多餘裕可以投資在雲端設備來增進居家辦公的效率,即所謂的「營運流程自動化」,屬於機器人自動化下的投資範疇之一。居家時間增長也使得家用機器人銷售增長,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掃地機器人品牌iRobot,今年股價保有三成以上漲幅。

以ROBO全球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指數為例,2月中高點後一度大跌14%,不過,近一個多月來已反彈約7.2%,彈升近一半,收復半年線,朝向季線挺進,呈現強勢上彈走勢。

陳世杰指出,ROBO機器人指數成立以來,歷經金融海嘯、貿易戰等多次考驗,最終都否極泰來。任一時點進場的三年滾動平均報酬率約58%,勝率82%;拉長到五年,滾動平均報酬率甚至達102%、勝率近100%。未來在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後,有機會再次向上。

傳動元件 躋身機械設備出口值前三大

【2021-04-13 經濟日報】

台灣機械設備今年第1季出口統計出爐,值得注意的是,機械設備出口值前三大產品品項,工具機首度被動力傳動件取代,排名跌出前三大;業界分析,工具機出口主要受全球汽車產業朝電動車轉型、產業處於變動期所影響。

台灣機械公會指出,傳動元件出口大幅成長,主因全球半導體、電動車、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持續升溫帶動;包括線性滑軌、滾珠螺桿等需求暢旺。據統計,第1季線性滑軌出口1.67億美元、成長98%;滾珠螺桿出口5,952萬美元、年增達108%。

台灣機械公會也說,全球汽車產業朝電動車轉型,相關引擎、齒輪加工設備需求減緩,是讓工具機出口下滑的原因之一。

上銀集團(2049)總裁卓永財表示,國內工具機廠一定要加強組裝的精度,尤其應朝高階五軸加工機轉型;另一方面也必須提供更多的加值服務,替客戶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為「充量」。

今年第1季機械設備出口值前三大品項分別為電子設備11.62億美元、占比15.3%,較去年同期成長57.8%;檢量測設備10.67億美元、占比14.0%,較去年同期成長39.8%;動力傳動件5.98億美元、占比7.9%,較去年同期增加51.5%。

工具機第1季出口5.95億美元,年增7.5%,首度跌出機械設備出口前三大。

無畏缺櫃缺工不利因素 台3月機械出口年增3成

【2021-04-12 中央社】

無畏國際貨運缺艙缺櫃、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缺工等不利因素影響,台灣3月機械出口值達2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22.19億美元增加30.7%。

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統計,3月機械出口值2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出口值22.19億美元增加30.7%。若以新台幣計算約819.1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2.5%。

其中3月工具機出口值2.23億美元排名第4,年成長0.2%,罕見跌出出口排名前3大。電子設備3月出口值5.32億美元排名第1,年成長135.2%;檢量測設備出口值3.85億美元排名第2,年成長35.5%;動力傳動件出口值2.25億美元排名第3。

累計今年前3月台灣機械出口值76.1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7.4%。以新台幣計價約2159.6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0.1%。

觀察今年前3月機械出口值前3大,首先電子設備11.62億美元、占比15.3%,較去年同期成長57.8%;檢量測設備10.67億美元、占比14%,較去年同期成長39.8%;動力傳動件5.98億美元、占比7.9%,較去年同期增加51.5%。

從出口國來看,今年前3月機械出口國前3大包括中國大陸24.68億美元、占比32.4%;美國16.24億美元、占比21.3%;日本4.91億美元、占比6.4%。

公會指出,中國大陸仍是台灣出口重要市場,此外韓國、新加坡、荷蘭、德國、香港等出口也有兩位數百分點成長。

展望今年,公會表示全球產業復甦力道強勁,加上地緣政治與短鏈效應,預估今年全年產值繼連續4年突破新台幣兆元後,可望再創新高,出口值也有望挑戰300億美元大關,再創台灣機械產業新高峰。

產業追蹤/政府推雲平台 助攻產業

【2021-04-04 經濟日報】

近年來工具機產業面臨客戶需求變化、部分應用市場逐漸飽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等發展環境變化,需要藉由提升企業營運效能、布局差異化產品等途徑,持續維持競爭優勢。而推動數位轉型,恰好是能同時滿足這兩種途徑的重要策略。工具機企業數位轉型過程中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透過智慧化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或衍生出新的獲利管道與商業模式。

德國在2013年推動工業4.0發展後,全球許多工具機廠商開始發展智慧化工具機。如DMG MORI進行「Machine Tool 4.0」計畫,結合感測器、工業物聯網、雲端平台、巨量資料分析,打造智慧化工具機產品。許多零組件廠商也推出智慧化軸承、滾珠螺桿、分度盤、主軸、刀把等產品,可協助整機廠開發智慧化工具機。

DMG MORI智慧化工具機所具備的功能之一是生產資訊可視化,透過機台停機狀態選項介面,協助機台操作員判斷並將造成機台停機狀態的原因紀錄在監控系統內,讓管理者能進一步分析與檢討全廠機器停機因素,研擬改善對策以提升廠商機台稼動率以及減少生產浪費的成本。

DMG MORI也與5G通訊服務公司合作,透過「基於人工智慧的切削移除方案」,結合影像辨識、AI、5G通訊,讓工具機能自行預測切削累積量,並自行移除切削。這樣可避免在無人監管狀態下,工具機自動加工作業不會因切削未即時清除,而導致工件品質受損或停機。

除智慧化工具機,基於工具機的智慧化產線及智慧工廠整合方案,也是工具機廠商當前發展智慧化產品的重點。例如知名工具機製造大廠YAMAZAKI MAZAK推出Mazatec SMS智慧製造系統,提供多種工具機產線架構,並結合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倉儲系統與製造執行系統MES,形成具備高度自動化、生產資訊整合的智慧產線應用方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異地與跨國差旅限制,使機械設備業者更積極導入遠距作業與支援應用方案,以便持續對客戶進行服務。此外,也可透過減少差旅,進一步降低企業總體營運成本。例如美國紐約的 OptiPro Systems公司,以Vuzix AR智慧眼鏡,為客戶提供遠距支援服務。內容包括:新機器設備安裝,光學和陶瓷元件製造過程的參數設定與製程支援,工具機操作設定與工作流程支援,研磨、拋光、量測設備及工具機遠距服務和維護。

疫情導致全球眾多工具機相關實體展會停辦,透過線上行銷、虛擬展會等數位行銷模式,持續進行市場拓展,也是工具機廠商進行數位轉型的重點。台灣機械產業近年來持續發展智慧機械產品與智慧製造應用,其中雲端服務是重要的智能技術與解決方案。但是機械業者在發展雲端應用時,普遍面臨三個問題:一、現有主要國際雲平台都有自己的軟體市集,並不相容於機械雲的需求,沒有適合設備、零組件、SI、軟體開發商共同經營的雲端應用及運算服務平台無整合地端OS之SaaS開發環境。二、沒有標準化的SaaS/App開發、上架、安裝、更新機制部分產業缺乏標準資訊模型,數據上雲後無法直接進行分析服務。三、沒有裝置管理機制,雲端運算平台無法掌握邊緣運算裝置的狀態或更新參數沒有支援各式產業資訊標準。

為解決問題,經濟部技術處整合工研院等法人能量,共同推出第一個智慧製造的公有雲「智慧機械雲平台」, 並與機械公會、電電公會策略結盟,協助會員廠商導入機械雲,擴展數位轉型版圖,機械雲可以視為製造業的App Store,讓設備智慧化就像安裝手機 App一樣,帶動產業輕鬆升級。智慧機械雲平台2019年先以工具機產業為案例,進行先期開發,2020年更進一步涵蓋工具機、紡織、印刷電路板、塑膠射出、金屬成型等五大產業應用與開發案例,大幅提高智慧機械雲平台實用性,加速產業數位轉型進程。為協助國內製造業者加速導入智慧製造應用方案,工業局透過經費補助,結合機械設備業者及下游製造廠商,共同開發能滿足業者需求的智慧化生產線。

軟硬體,及透過政府計畫補助開發智慧化生產線。建議後續可針對疫情引發的營運限制,針對線上行銷、虛擬展會及遠距作業支援應用方案,持續擴大數位轉型應用 。

產業追蹤/工具機需求回升 三關鍵增競爭力

【2021-04-04 經濟日報 】

隨著全球工具機市場需求逐步回升,帶動台灣產業出口成長,根據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統計,今年1、2月工具機業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成長逾一成,表現亮眼。面對德國、日本等工具機大國競爭,台灣工具機業必須掌握設備國產化、數位服務化、智慧轉型化三大關鍵方向,以高良率、高品質、高價值搶攻國際市場。

台灣工具機業擁有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聚落,2020年疫情嚴重時發揮很大的效果,因應口罩供不應求,業者迅速組成口罩國家隊,擴充92條口罩設備產線,將原本超過半年的工期縮短為40天,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帶動台灣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口罩生產國,展現工具機產業厚實的競爭力,傳遞Taiwan Helps的精神。

全球工具機市場趨勢轉變迅速,目前已從早期大量生產轉變為少量多樣、彈性生產的型態,對於產線監控、軟硬整合技術等要求提高,因此台灣工具機未來不能只做單機設備輸出,必須升級為高附加價值的整廠整線輸出,包括高階工具機、自動化設備、機械手臂、加值製程軟體等。

經濟部技術處協助工具機業者提升國際競爭力,從設備國產化、數位服務化、智慧轉型化三大方向著手,整合工研院等法人能量,建立自主的工具機設備及技術能量,加速產業朝向工業4.0轉型,強化工具機生態系,打造具市場利基的競爭力,搶攻新商機。

第一,設備國產化降低生產成本,工具機控制器、超高速主軸等關鍵零組件技術,掌握在德日等國大廠手上,台灣廠商必須支付龐大金額購買,墊高生產成本,加上重要的先進技術對方不一定願意販售,影響最終產品設備的價格競爭力,因此加速國產化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綠能、半導體產業在台灣蓬勃發展,這些產業都需使用到大型工具機設備,將是台廠的機會。想要突破技術門檻,必須產學研攜手合作,提供產業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技術處以科專計畫經費支持工研院開發出「高智能國產五軸加工控制解決方案」,提供工具機業生產高品質高價值的設備,現在已成功應用在航太、生醫、軍事與汽車加工等行業,大幅提升工具機業市場的產值。

第二,數位服務化凸顯產品差異性,過去機台大多為單機作業,產線維護與良率是依靠老師傅經驗,現在只要透過數位化,就能把老師傅經驗轉化為軟體應用服務,就算新手上路,也能擁有如老師傅般的操作經驗。

數位化讓設備能夠聯網,所有設備工作狀況、運作正常與否等數據一目了然,廠商可利用這些數據進行製程追蹤、監控、預兆診斷等工作,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良率。

如工研院開發的智慧機上盒(SMB),透過聯網方式,讓產線所有設備「說同一種語言」,能互相串連、溝通,進而收集資料,提供廠商生產狀況與即時管理資訊,並且智慧機上盒還能裝在舊型設備機台上,不需花費鉅額投資就可升級數位化服務。

第三,智慧轉型化滿足市場多樣化的生產形貌。

工業4.0浪潮勢不可擋,智慧化是其最重要的一環,國際大廠思考如何在製程中導入AI、物聯網、虛實整合、數位雙生、5G等技術,打造最先進的智慧工廠,讓生產線彈性靈活,可因應客製化需求,未來能針對產業遇到的任何狀況即時掌握,還能自動除錯。

德國、日本等國加速智慧化轉型,積極邁向工業4.0,透過示範場域展示相關產線情境,以鼓勵更多廠商導入智慧化技術,為加速建構台灣智慧機械產業生態體系,經濟部科專計畫在台中成立「智慧製造技術驗證場域」,從建廠規畫、設備開發、製造優化、生產管理、自動化整合、認證輔導等,提供完整的整廠輸出解決方案,已成功導引到國內工具機、航太大廠,成為產業智慧化轉型的最佳助手。

透過設備國產化、數位服務化、智慧轉型化三方向,可帶動工具機業擁有更強大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讓台灣逐步朝亞洲高階製造中心目標邁進。

走過疫情低潮!產學合作智慧轉型獲專利

本計畫「台灣智慧製造創新營運中心」,以東海大學與逢甲大學教授為骨幹,結合台逢甲大學工學院、商學院、資電學院、綠色能源發展中心與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相關教授與實驗室建立營運平台,執行六個子計畫:營運模式轉型、人文社會創新、組織能力轉型、智慧價值分析、綠色價值分析與生態系統創新,結合國內外大學與法人能量,針對智慧機械與國防(聚焦航太)廠商為驗證場域,從數位工廠到數位供應鏈實現智慧製造與綠色製造的價值。本計畫擬設置的中心英文Center for Taiwa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欲將強與辛辛那提大學李傑教授主持已有二十年歷史的(Center for 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ystem, IMS)的合作,IMS 中心對台灣廠商的輔導在近兩年有逐步升溫的趨勢,未來透過TIMS 加強對台灣產業界的服務,槓桿其既有之國內、外經驗,協助我國智慧機械與航太業者提升國際競爭力。預期效益是逐年增加自籌比例、四年後達到完全自給自足的自主營運。4/23成果發表會,邀請眾多機械產業共襄盛舉,劉仁傑教授擔任其中的與談人,主題為“台灣機械產業創新最前線 生態系統與顧客價值”,講述盈錫等平台型企業的崛起,堪稱特色。第二,工具機整機企業面臨挑戰,適合致力於顧客流程型客製化策略,維持與提升顧客價值提供能力。這兩個總結台灣機械產業的生態系統創新與顧客價值創造的發現,不僅對工具機產業發展提供具體建議,對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亦饒富啟發。

影音新聞:【2021.04.23】走過疫情低潮!產學合作智慧轉型獲專利

經部、機械公會推精實管理 車用零件廠成功降低逾6成庫存

經濟部工業局、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機械公會聯手推動企業TPS(精實管理),三方9日前往車用零件廠鉅祥公司,查看TPS導入成果。(機械公會提供)

經濟部工業局、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機械公會聯手推動企業TPS(精實管理),加速企業邁向數位轉型,三方今天(9日)特別前往車用零件廠鉅祥公司,查看TPS導入成果。

機械公會指出,受傳統批量生產模式的影響,鉅祥出現大量製品與冗長的生產前置時間(L/T),進而耗費大量人力與製造成本,不過,在2018年導入TPS,並以「強化製程鏈結能力」、「強化換模能力」及「店面管理與可視化排程」等三階段措施逐步推動後,成功將整體製造流程優化,且串聯各製程中的物流與資訊流,不但達到可視化,還降低半成品庫存64%、縮短前置時間30%、降低換模時間36%,取得亮眼成果。

工業局局長呂正華在現場也指出,前陣子美中貿易戰及疫情衝擊接單表現,不過目前訂單已經好轉,雖然仍面臨缺櫃、缺水問題,但政府積極提供協助,他也呼籲廠商要持續提升能力,把產品品質做得更好,才能讓訂單滿滿。